61年生人,父亲宁长友是大栅栏起重社的三轮车夫。 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因为烟酒无度犯了脑淤血,早早过世了。 宁家实打实,没有什么亲戚朋友。 所以这幼年丧父的孩子,连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过。 全是靠他那个在街道缝纫社上班的寡妇妈独自拉扯大的。 至于他们娘儿俩搬到扇儿胡同2号院来,当然是康术德一家搬走之后的事儿。 主要是街道干部们特意照顾,可怜卫民妈寡妇失业的不容易。 觉得她们要是搬到这儿来,上班也就近了。 而搬到此处之后,明明住得好好的,宁家娘儿俩为什么又会让这两间小房空置呢? 那也只能说命运的捉弄了。 敢情宁卫民初中毕业后,去京郊房山插队。 偏偏1977年,就因为去房山看他,他母亲在路上出了交通事故,撒手人寰。 而宁卫民没有缝纫手艺去接替母亲的工作,直到两年后,才能按政策把户口迁回来。 可宁卫民接茬又是一个没想到。 终于回到京城的他,发现自己竟然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了。 他的家已经住进去去一个陌生的糟老头子。 这又是何等的憋屈? 难怪人说,人要是背起来,恨不得连喝口凉水都塞牙,放屁都蹦自己脚后跟呢。 总之,两个走投无路的人都指着这两间小房过下半辈子呢,这事儿一下就拧巴了。 无论是康术德还是宁卫民,谁都想让对方走人。 为此,他们不但让小院里的邻居们评理,还起了激烈的争端,一下子闹到了街道干部面前。 可实打实的来说呢,面对这样的情形,街道干部和邻居们,也是左右为难,难以裁判啊。 无论谁,都该获得同情,获得帮助。 无论谁,都有正当的理由为他们自己主张权力。 所以难啊!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真让人为难! 别说两个不幸的人,他们自己感到烦恼、闹心了。 甚至就连他们身边的这些人,也无不代他们摇头叹息,为难地嘬牙花子。 于是经过好一番合计和商议,街道干部们最终给出的解决方式,那就只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平分! 既然让谁搬走也不合适。 两间小房,就干脆一人一间吧。 可说实话,对这种结果,无论是康老头儿,还是宁卫民,谁心里也舒坦不了。 因为这不是幼儿园小朋友们排排坐,分果果。 首先这房分里外,那就是个问题。 这两间小房,其实是小院正面五间北房最东边的两间。 等于是一个门在里,还有一个门在外的套间。 临时破一个门当然是不现实的。 钱不钱放一边,就是为了保暖考虑,那也得等春暖花开才好动手。 那谁里谁外啊? 两个都想住进里头去,都知道住外面受干扰。 为这,就得先掐一架。 康老头的倚老卖老起了作用。 他说自己岁数大了,受不得风。 以此暂胜一局,搬进了里间。 可没两天他就主动从里屋又换出来了。 不为别的,全因为宁为民把他父母的遗像挂外间西墙上了。 康老头每天出来进去的,都得跟照片上的死人打照面。 时间一长,他受不了了。 是宁可自己一把老骨头吃风,也不愿意再让宁卫民的父母拿眼神瞪自己了。 而这才刚开始,后头的争执就多了去了。 比如说,宁卫民厌恶康老头打呼噜。 康术德呢,又嫌弃宁卫民没规矩,不懂礼貌。 再比如,宁卫民天天怪康术德把外屋弄得都是纸盒子,臭浆糊味儿散都散不出去。 康老头呢,也是坚决不让宁卫民屋里抽烟,怕他把纸盒子引着了。 而且反唇相讥,说他不洗脚就上床,那味儿比浆糊还大。 还有哪,宁为民没收入,可也得吃、得喝。 他毫不客气的拿康老头的米面、煤火来用。 康老头又如何肯干呢? 他当然得捂着,不乐意当冤大头。 可宁为民又说了,这屋里的家具、炉子和锅碗瓢盆可都是他们家的。 不给吃喝,那就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