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周末的“阿甘正传”,以三万美元的极小优势,赢了已经上映第四周的“狮子王”,荣登票房榜的榜首。
这个微小的差距,着实让派拉蒙的雪莉·兰辛和迪士尼的卡森伯格吃了一惊。
如果相差几十万的话,还有可能是公关动作,比如大规模的赠票,主演明星或者导演出私房钱买票送人看等等方法,来制造一个票房排名,或者总票房的整数关口。
比如某部电影在淡季上映,周五和周末的两天票房走势不错,于是主演明星买一点票来冲进票房榜前三,为自己的的履历增加一行内容。
又比如某部商业电影已经接近了整数位关口,比如一亿美元。制片方买一点电影票送人,来让自己的年终总结好看一点,是一部票房破亿的电影,而不是九千九百万的电影。
但是,这样的动作瞒不过业内同行,也没有人可以这么精确到几万美元的缺口。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纯粹的巧合了。
只有罗纳德在家里挠着头皮庆幸,要是在游骑兵队的胜利巡游上没有送出去一万多张,价值六万多美元的电影票,这个首周末票房没打过迪士尼第四周票房的记录就落下了。
而现在,票房排行榜第一就成了“阿甘正传”这部电影以后被提起的时候,必须写的一笔。多年以后有谁还会去深究他是靠一个冰球队夺冠的赠票达成这一切的呢?
说起来,纽约游骑兵冰球队的死忠球迷,绝大部分都是“阿甘正传”的目标观众。一个巡游上来的季票球迷,大概就有所有有季票球迷的一半多。
两者都是着重渲染一种很复古的老式阿美利加价值观。只要你努力工作,与人为善,再加上一点点好运,和发掘和利用上帝必然会送给你的某方面的天赋(阿甘也有打乒乓球的天赋),那你在阿美利加就一定会成功。
这种价值观属于那个粗糙的,向上的,先做了再想的年轻的阿美利加。属于那个白人占据80%以上的总人口,主体都信仰清教的老阿美利加。
这些主体人口在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移民的冲击下,占了总人口的比例不断的减少。就算加进了意大利、爱尔兰裔等等,信仰天主教,原来不属于传统白人的族裔,放在一起统计,他们现在的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也跌到了七成以下。。
不过对“阿甘正传”的票房非常有益的一点是,这些族裔虽然占据总人口的比例在缩小,但是他们的总人口绝对值也在扩大。而且自从七十年代开启黑人解放运动,和反战运动以后,好莱坞已经很久没有拍摄发行一部反映传统清教徒价值观的电影了。
“阿甘正传”向着这种保守的传统价值观的回归,又不是建立在说教的基础上,而是完全透过剧情的潜台词展现出来。所以非常对这些人的胃口。
周一的这一天,除了收到了票房统计以外,罗纳德还收到了 Cinema Score发来的对全美5个随机的城市进行观众抽样调查以后,得出的观众评价得分。
罗纳德又一次拿到了Cinema Score评价体系里的最高分,A+。
通常来说,拿到这个评分的电影总票房,会在首周末票房的五倍以上。
按照这个数字,阿甘正传的总票房会在一亿三千万左右,已经足够让制片商回本。
但是来自Cinema Score更详细的调查报告显示,阿甘正传的票房潜力可能远远不止这些。
通常来说,向观众发放的随机调查表会得到65%左右的观众的回复,还有35%的观众是不屑于为了一小块巧克力这样的礼品填写这些调查的。
但是阿甘正传的放映后调查表回复率是特别的高,达到了闻所未闻的85%以上。这就表明那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的好,给他们心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们一定要说一些什么,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另外,在Cinema Score收到的调查表里面,3个年龄组别里,21岁以下,22岁到35岁和36岁以上三个里面,阿甘正传获得了36岁以上组别的最高的回复量。
这些已婚有了孩子的家长,平时就属于不会主动去看电影,要看也是带着孩子去看合家欢的电影。
但是,一旦有一部电影,让他们真正感觉受到了感动,他们的口碑传播的能力和市场的潜力也无疑是最大的。毕竟这些年龄段的人,在青少年时刻都是看电影长大的。
那个时候黑白电视机的非常小的屏幕,只能播放一些谈话类节目和拍的非常烂的电视剧。相对于八十年代后期长大的青少年,那种伴随着电视节目长大的审美趣味,这些年纪相对大的中年人,如果有适合他们的好电影,也是非常想去电影院回味一下当年的感觉的。
在这个首周末之后,周一的早晨,罗纳德除了看这些票房数据以外,他重点关注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影评人给阿甘正传的打分情况。
喝着东瀛品牌的咖啡,吃着中餐馆送来的热乎的肠粉,配上意大利出产的萨拉米香肠,罗纳德吃一顿丰盛的早餐以后,又拿起了罗杰·艾伯特的影评观看。
“四颗星”,影评一开始的影评分数,罗杰艾伯特就给出了他的评分体系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