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萧文明想仅仅以一己之力,就把高丽打服了,的确很不简单,而在打服之后如何统治又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萧文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绝对可靠的答案,但是征服高丽这一张试卷又是他不得不做下去的。
一来是高丽国,确实是站到了大齐国的对立面,同时也因为勾结董鸿儒站到了萧文明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则是天下马上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大齐朝廷能够支撑多久还不知道,搞不好就会进入诸侯并立、互相攻伐,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的乱石。
面对这样的情况,萧文明已经做好了抽身而去的准备,但这还远远不够,他是想要再从中分一杯羹的,那么就必然需要自己的地盘,一个随时可以进入中原腹地的广阔的地盘。
这个要求之下,临海屯太脆弱、捕鱼岛太渺小,而倭国则太过遥远,只有同中原山水相依的高丽才是最好的选择。
并且高丽的地形易守难攻,攻打下来固然不易,但是只要捏在了手里,那别人想攻打也会十分困难,这一块宝地你不去占领就迟早有人会去占领。
而这个人,搞不好就是董鸿儒!
时不我待,萧文明已经等不起了!
因此萧文明说道:“老姐,还有诸位,这事儿不能急,但也不能缓。同戎羌作战,我萧家军的实力已经经过检验——人数虽少,却犹如定海神针,只要在会同若干朝廷的兵马,在调集倭国、黑旗军,甚至戎羌的部分人马,那么力量还是足够的。”
这时温伯明也帮腔道:“皇上和卫老相国那边我已写了奏章和书信了,这两位谨慎小心、老成谋国,一时半会儿或许下不定决心。但是高丽人的罪行也是板上钉钉的,天朝上国必然会加以申斥。只要咱们再略施小计,让高丽国失去冷静,做出一两件倒行逆施的事,那发天兵讨伐便有了大义的名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到底是读书人,一切都要讲个名分。
不过这样做倒也没有错,萧文明征讨高丽成功之后是要将其作为自己的根据地的,可不是想劫掠一番抢了就跑,那就肯定得讲道理。
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谁也肯服你的管教,谁又肯替你卖命?
欧洲普鲁士国王腓特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的东西尽管去多,辩护律师总是很好找。”
温伯明现在担任的就是一个辩护律师的角色,而萧文明则要想办法,怎样将高丽国这颗果实夺过来!
走传统路线,由北向南进行攻打肯定是不行的。
既没有这样的力量,也拖延不起旷日持久的时间,不久之后,萧文明便同温伯明以及戴松定下了由海路登陆攻占高丽的计划。
只是距离计划的执行,还需要有一段不短的时间进行筹备,而他现在收服明州港的邓达,无疑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然而伐国之战的准备工作又怎么会这样的简单?
处理完了明州港的事件之后,萧文明的团队回到临海屯,安安稳稳过完年,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各项准备工作便紧锣密鼓的展开了。
首先就是物资准备。
物资准备里最重要的就是黄金白银——任何时候,金银都是最有用的,并且还得是捏在手里的现钱,拿出去就能花、花出去就能用。
萧文明的临海屯原本就是一个聚宝盆,现在除去上交朝廷的海关关税之外,每一年都能攒下二十万的银子,现在又恰好是过年的时候,年前早就已经把应收的款项全都收齐了。
因此现在临海屯的银库里现在存着的银子不下百万两,几乎相当于整个大机朝廷一年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这笔钱除了给临海屯,自己留个底之外,花销出去的确是可以支撑起一场规模不小的战争了。
只不过如果战争按照计划执行的话,那么临海屯下一年扩大生产、升级技术的步子就要迈得缓一点了,不过这原本就不是急于一时的事情,该缓就缓一点,问题不大。
除了金银之外,粮草也是需要准备的。
江南这几年的收成还好,粮食产量颇丰、粮价也不高,因此今年秋收的时候,由董婉青提前决定逢低买进并囤积了一大批粮食,本来是想放到北方缺粮的地方狠狠赚一笔的。不过现在既然是要给自家的军队用,那就把粮食暂时压一压,这笔钱不赚也就罢了。
而萧家军外出作战,光吃普通的干粮那是不够的,还得补充肉类和新鲜蔬菜——新鲜的蔬菜可以就地解决,花钱问当地的老百姓购买,实在买不着的话,也可以就地挖一些野菜、采一些树叶,也能临时救急,肉类用的则是腌肉和熏肉。
过了年,临海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就开始准备起来了。
顺便一提,古时候吃腌肉可是一项奢侈享受,腌肉需要大量的食盐,官家的盐价可不便宜,有时候比肉还贵;而用私盐,那可是犯法的,为了吃口咸肉,往往还得冒着被官府抓起来的风险……
不过萧文明的临海屯自家办着盐场,产出的食盐质量比官盐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