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当和徐晃一行人到了军营外,陆玄亲自带着曹操、赵云和黄忠等人出来迎接。
这段时间,陆玄一直按兵不动。
一方面,是天气冷,不适合进兵。另一方面,是后方的荀彧安排人,源源不断送来粮草,确保前线的军粮,陆玄需要接应安排。最后,则是陆玄安排了人,不去打探京都消息。
一系列安排,都需要等待。
陆玄看着风尘仆仆的徐晃,看着列阵的三千骑兵和五千步兵,脸上笑容灿烂,欢喜道:“公明,这一路辛苦你们了。”
“末将不辛苦!”
徐晃摇头回答。
他在南京的时候,被调到大都督府做事,听从周瑜的安排。归顺陆玄后,徐晃在大都督府负责制定策略,整合国内的军队,颇为自在。
尤其跟着周瑜做事,周瑜胸怀坦荡,做事正派,对下属更是关切,让徐晃打心底佩服周瑜。
这一次,周瑜是让他来看一看战况。
同时,协助陆玄做事。
徐晃从衣袖中,取出两封书信,说道:“陛下,这是两封书信,一封是张尚书让末将转送的。另一封书信,是荀总管在港口边撰写的情况,让末将转送的。”
陆玄接过来,迅速看了一遍。
张昭的书信中,涉及到这一次张昭和顾雍等人为首,安排各自家族的士子来倭国,引动大批的士人来。除此外,是国内的诸多事情,张昭都阐述了一遍。
荀彧的书信,则是提及辛毗带队来的百姓和士人,以及接下来安置的一些打算。
陆玄看完后收起书信,就带着徐晃的大军回到营地中。
现在已经是十二月底的天气,颇为寒冷。
军中士兵,都在休整。
如果是开春后适合出兵的时间,陆玄早就进攻。
毕竟到现在,陆玄对德川家康的底细,通过这一个多月的调查,已经全部摸排清楚了。
虽然德川家康募集了十万士兵守在京都,陆玄却丝毫不惧。
德川家康现在,是最后的挣扎。
虽然兵力多,可是连续的战事后,德川家康的军中早就传出大明朝不可战胜的消息,无数倭人都知道大明朝的战斗力,德川家康现在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陆玄汇合徐晃的军队后,步兵融入军中,三千骑兵交给了赵云统率。
现阶段,陆玄没有进兵,仍然是休整。
只不过陆玄休整的同时,也安排赵云操练骑兵。
隔三差五的,赵云就带着三千骑兵出营地去跑马,不断训练骑兵的战斗力。
除此外,陆玄还做了一个安排,晚上的时候安排一支精锐悄悄离开。到白天,又大摇大摆的进入营地,做出一副不断有大军抵达的消息。
这是故意为之。
就是增加声势,吓唬德川家康。
实际上这一步的安排,的确是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消息传出去,让德川家康的哨探发现。
在一月中旬,陆玄多了数千骑兵,数万步兵,且每一匹战马都无比精良的消息,传到倭国京都,传到了德川家康的耳中。
德川家康听到消息,整个人陷入了沉默中。
整个人,有些自闭。
昔日光复城一战,陆玄麾下只有一百骑兵,就杀得他的大军胆寒,无法抵挡。虽然当时之所以落败,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然而毫无争议的,是陆玄的骑兵非常厉害。
现在陆玄一下多了数千的骑兵。
一百人和两百人的骑兵,不是一百加一百的区别。骑兵的人数越多,攻势也越强。数千骑兵,而且都是精锐,这样的威胁对德川家康更大。
倭国只有极少数的战马,只有极少数的将领使用。倭国连基本的骑兵都没有配备,这是德川家康没办法的事情,他治理地方十多年,没有找到马场,也没有找到大规模的马群。
有少数的一点战马,都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尤其还有数万步兵来,更是麻烦。
德川家康看向哨探,问道:“陆玄的骑兵,确切是多少人?”
哨探禀报道:“回禀天皇陛下,大明朝的骑兵人数,可能在三千多人左右,或许四千人。因为骑兵太多,无法观测清楚,只能做一个评估。”
德川家康思考一会儿,问道:“你真的看真切了,你们都打探清楚,有这么多的兵马吗?”
“看真切了。”
哨探再一次郑重点头,说道:“我们所有的哨探,在距离陆玄营地不远处潜伏了起来,看到对方的骑兵杀出来。三四千的骑兵冲出,一匹匹战马践踏地面,声音仿佛是雷动一样,地面不断的震颤。”
“那场面,让人永生难忘。”
“陆玄的这一支骑兵,非常的精悍。我们的任何一匹战马,都达不到对方的高度。他们的士兵,也是如此。”
哨探说道;“天皇陛下,大体是这么个情况。”
德川家康脸色冷了下来,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