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超级经济帝国> 第100章:夏粮丰收九点五九亿银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0章:夏粮丰收九点五九亿银两(1 / 2)

一八五八年的夏天,大清的黎民百姓都获得了粮食大丰收,几乎家家户户,在夜里都张灯结彩,来庆贺粮食大丰收。那些少数民族纷纷载歌跳舞,也来同庆粮食大丰收。汉人的习俗,则是祭祖拜天,感谢老天爷的恩典和老祖宗的在天之灵。

由于粮食产量太多,那些因内战投机倒把,而屯粮众多的奸商,无不遭受严重打击,损失惨重。当然!那些有头有脸的奸商,他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已经预料到夏粮丰收,粮食必定大降价。他们早已经把囤积满仓的粮食脱手出去,至于那些猪头呆脑的奸商,只好把高价粮食烂在自己的手上,或是贱卖了。

由于市场粮食价格猛烈跳水造成粮食恐慌性抛弃,在短短时间内,市场粮食便从十几二十铜钱的价格,直线而下到,一斤四五铜钱的地步。正应了唐朝诗人李白哪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夏粮丰收,使得大清朝廷从此不再为国内粮食短缺而苦恼连天,但是大清朝廷却又为谷贱伤民而自寻苦恼起来。

根据户部尚书肃中堂汇报,粮食价格已经从均价每斤(不同种类粮食不同价钱,不同质量粮食又不同价钱)十八九铜钱,降到如今市价四五铜钱一斤。林峰听了也被吓一跳,他问肃顺道:“肃中堂!如今粮草丰收,要不要实行朝廷托市,进行粮食最低价收购呢?”

肃顺也在帝国官制学堂,倾听过圣上的讲座,明白这粮食托市最低收购价是怎么一回事。肃顺提醒道:“皇上!如今朝廷正在筹备帝国中央银行,需银甚多,如若朝廷对国家产粮实行托市收购,朝廷恐怕是力不从心,我们要小心为妙才是。”

林峰皱了皱眉头,觉得肃顺这话及对。朝廷还是储备充足金银,应对可能发生的金融动乱,才是当务之急。至于粮食托市收购,还是暂缓为先。他说:“肃中堂!你身为户部尚书,一定要督促中央直辖政府加快粮食产量统计,和国家CPI计量工作,秘密监控市场粮食价格,不得有误。”

肃顺领命而去,中央直辖政府官员,正在全力以赴,他们手上的算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噼里啪啦地算计。由于要统计商品的数目,和商品的数量太多,就凭着中央直辖政府这有限的人力资源,是不足以完全对商品市场来一个全面的统计。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有聪明的官员就向他的上级提出,在不增加政府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到市场上去招聘出纳会计,来解决政府人手不够的问题。

该官员精明的提议,迅速被中央政府采纳,推广全国,以不增加政府官员编制的名额,来招聘社会人员,协助政府正规官员完成任务。此举是大清帝国在官僚体系中,有史以来的创举。此建议传到林峰那边时,林峰对此笑了笑,并替该提议官员完善他聪明绝顶的建议,他在政府批文中写道:“朝廷和地方政府可以实行岗位承包制,中央直辖政府和地方政府不重要的部门,完全可以用承包的形式,向社会团体承包出去。”

经过官僚改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无不减少了政府运营开支。在治理国家,为人民服务中,政府已经完全做到了,可以用更少的资金,来为人民作出自己最大的服务。

九月八日,夏粮的丰收,能在政府统计范围之内的,几乎完全统计出来了,一共生产夏粮一千五百三十四点五亿斤(大概等于两百亿石左右),其中小麦产量最多,达到六百七十八亿斤。如果按照现在市场粮食价格来计算农民夏粮收入,农民夏粮大约收入九点五九亿银两左右(按照粮食市场价格五文钱计算,一银两大约等于八百文)。

有许多远离北京的地方,由于路途比较遥远,政府无法把粮食分发到地主农民的手上;也有许多地方,是因为春耕的时间紧促,农民无法赶上春耕时间,把自家田亩填报政府统计,因此他们无法获得田亩票据,去县衙门领取粮种,他们只能等待秋季的播种了。

不管地主农民什么季节播种粮种,他们一年只能到县衙门去领取两次粮种,如果该地主农民一年三播,他只好去粮食市场去满足第三播了。

后来地主农民发现,从县衙门那儿领取回来的粮种,不管是稻种、玉米和小麦,种出来的粮食不但可以用来吃,而且还能当成第二季的种子,直接播种,产量也跟从县衙门那里领回来的粮种一样多。他们再也不用去粮食市场去满足第三播种的需要了。

大清的地主农民为此都感到嘘奇不已,照他们以往种粮的经验,如果新的粮食种子,如果在土地里播种了几次,就会退化,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少,直到新的粮种更新换代旧粮种。

可是从县衙门那儿领回来的粮种,并不因为播种了几次,而减少了它的产量。从来没见过这等奇异妙事的地主农民,真是喜出望外,他们纷纷烧香拜佛,告慰老天有灵。

精明的地主农民,并不因为他们种出来的粮食,还能直接当粮种播种的事,而不去县衙门领取粮种,他们依然对县衙门保持着他们当初的热情,每次春耕夏播,去县衙门领取粮种的人们骆驿不绝,他们用不到的粮种,还可以卖给别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