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动笔之前
如果有一天你没有动笔写作,不要内疚。倾听。观察、谈话、阅读、记笔记,澄清最初的观点,这些都证明你没有停止写作。
———吉尼。汤普森
要想写好文章,除了把单词组织成句子,把句子组织成段落,精心写成散文或小说之外,还有许多该学的东西。实际上学习写作包括学习做其他几件事,这几件事,就其本身而言,不是写作,但它和写作的关系太密切了。
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前的准备,即在你开始写作前做的每一件事情:你观察,思考,选择角度,处理素材。照这样做,你会节省许多时间,兔去挫折。
注意倾听别人的话,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和问题,使你可以找到出色的素材,并由此引发出精辟的论点。
等续...。。
关于不成熟的读者的观点里:情节紧张激烈,悬念跌宕;这点似乎是许多成功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其中不乏传世名作,怎么就成了不成熟的读书心理呢?虽然读书时不会特意抱着这样的要求,但是一旦看到这种类型的小说,你能不情不自禁地一次性把它看完吗?至于其他因素,有一个他期望的主角,能领略他的历险和分享他的成功;关于这点,我不得不承认,我不爱看某些小说就是因为无法容忍小说主角的性格(往往是反面性格)。文学作品有着不凡的影响力,看的类型不同,对个人的性格影响也不同,因此也不推荐所有读者接受所有类型的小说,即便他们是优秀的传世名作,正所谓“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其他几点,我没看法。
中间跳过一些,直接说说技巧方面的看法。
「宫殿已造完,又要措置那些宫殿外的苍松翠伯,……。宫殿内要摆列的,锦帷绣襦,宝箪文紟………那一事不是剥民……」(随史遗文)
这就是作者向你做报告,文字没有力,不亲切,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彷佛在听作者的一面之词,太主观了。
写任何文章应该尽量避免?不可能!这些写史书的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观看法和分析是正常行为,我们的历史书还没有删除那些分析的结果呢。
写议论文的时候又如何?写议论文能够全写客观描述而不作任何主观分析?恭喜您,您的作文入选为“高考0分作文精粹”。
这篇文章中的“写任何文章”,联系吧里各位的爱好,也就适合于小说。这句话相当于文章中某处的另一个观点,不要在小说创作时直接加入你的个人看法。如果要加入,也要选择一个角色,借他的口述说。
「梦莲的身量不高,而全身没有一处长得不匀称,在她淘气的时候像个娃娃,当她生了气,或要做正经事的时候,她很像个发育完全的小妇人,使人敬畏。小长脸,眉目清秀…………可是,不管她是怎样善变,在她的心的深处生了根的却是慈善,正直……」(老舍)
作者用间叙述语法来介绍一个人物,评说他的外貌,议论他的个性,没有力,写的不活,像科司特说的,最坏的人物写法「平面人」,像剪纸人物,而非活拖拖整个人在读者面前活动。
人物距离读者很远,因隔了一层障碍,这也是间接表现法最大的弊端。介绍景物,等都由作者复述,人物的关系不能自现。应该把脑中的记忆放述出来,变成实景。
写得不活的原因是老舍没有运用足够多的修饰手段,而不是因为他运用了间接描写手法。这种描述在诸多传世作品中都可见到,因为这并不是什么糟糕的手法。正相反,这是必要的描述。
各位需要弄清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让角色尽量活灵活现的。正如一个舞台,各种角色上场演出时,那是精彩纷呈,但不要忽略了他们幕后的练习和打扮,即我们口中的“准备工作”。小说也是一样的,老舍这段话只是个概述,让读者大概了解一下这个人物,而读者的全貌会在之后的内容中慢慢呈现出来(或者只是作者想要表现那部分性格,针对中短篇而言)。由老舍那段话,我们得知,女主角漂亮,淘气,但关键时刻沉稳,还有最后最有伏笔因素的:慈悲,正直。看完这段话,我能大概猜出故事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叙述文字的作用,正如某著名人士说的话“如果在戏剧的第一场里,墙上有一把枪,那么在戏剧的末尾,主角肯定要用那把枪杀人或者自杀”。
「他第一次在课堂上看到她,就为她的美艳而顷倒,此后几个月来,她的倩影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
此类行文把真实的形象抹去,而代之以抽象厘出来的总结,读者只知道他为她顷倒,但是如何顷倒,如何美艳读者无法得知,这就是总结式。
这跟上面那部分内容一样,也是不正确的分析。总结式的叙述手段在小小说里的运用十分普遍,甚至成为了经典。如闻名遐迩的小小说“当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在房间的时候,门被敲响了。”
总结性叙述方式适用于篇幅短,作者不能花太多笔墨在描述上的文体,又或者是某些特殊情节要求必须简写,如一个紧张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