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霍门的创始人,第一代掌门名唤毕杰,原本是一位堂堂正正的将军。他的军队与敌交战,屡屡得胜,为朝廷立下了不可一世的战功。
只因为朝廷内斗,奸臣当道,而毕杰又是一位不肯献媚的直臣,就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罢黜了官职,还险些丧命。
毕杰向来崇敬战神霍去病,还乡后便成立了霍门。
将军就是将军,报国之志从未泯灭,是以,他不想让霍门成为落草的绿林帮派,便立下本门宗旨:驱逐鞑虏、扶危济困。
此后的历代掌门都尊崇了这一宗旨,从未改变。
霍门也一直在暗蓄力量,期待着迟早一天,掌门人能率领门中豪杰,远赴边关与敌交战,披荆斩棘,重兴大黎。
可问题也就长期埋下了,历代门人中,不乏向张十三这样的人物,总觉得霍门的宗旨不三不四。自己一干人等,明明是加入了绿林帮派,却还一心念着为国效力,驱逐鞑虏。
既然要为国效力,却又不敢昭昭亮相于天下,生怕朝廷不接纳自己。为此,历代掌门也都是费尽心思,想找到一个突破口——既不辱没本门宗旨,又能保全本门不被朝廷迫害。
直到华承夏接替了本门掌门一职,终于看到了希望。
这是黎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霍将军的传神之人降世。华承夏坚信,既是战神传承者降世,必将能所向披靡,大败敌军,重整黎国江山。
有这样一位将星在世,迟早大权在握,任朝廷中任何一个奸臣,都不敢蚍蜉撼树。从而霍门便可以倾力相助,不但可以尽出精兵奇将为国效力,本门也可以在将星麾下得到庇护。这便是两全其美的出路。而这位将星,正是赵寻。
战神剑一挥,试问天下谁能敌?
只是,华承夏又犹豫了,自从他看到了赵寻眉心间的月牙记,他叹气了。
华承夏的绝学在于奇门遁甲、占卜相面之术,在他看来,赵寻眉间的月牙记,分明就是劫难之记。
以他所学,他断定,赵寻的命与传说中的霍去病将军之命同连。霍将军殁于24岁,难道赵寻眉间的劫难记,也说明他在24岁时有一大劫?
如今赵寻已然22岁了,若是两年后他命归黄泉,则霍门的前途在哪里?
华承夏不由长叹,又立马敛去了愁容,慨然道:“如今战神的传承者就在眼前,战神剑出,敌酋皆没。这便是我霍门的唯一出路。但凡有我华承夏在,霍门的宗旨昭昭不变,我门派必将谨遵毕掌门之规,倾尽全力为赵将军助战。倘若有我门下之人三心二意,另开炉灶,那就莫怪本掌门依门规责罚了。”
华承夏之言掷地有声,震的张十三一时语塞,只得翻着白眼,心里骂娘了。
华承夏又道:“张十三,你今天当着赵寻的面,责问本掌门,说出这许多是非来,又当何罪?”
张十三见掌门动怒,只得不情愿地跪下,道:“启禀掌门,我也没说什么过分的话,只是我这人性子直,心中藏不得窝不得,讲出一些真话罢了。”
“你心有二意,不罚不行,”华承夏道,“倘若本掌门这次饶了你,怎能服众?岳子茹,马宁。”
二人抱拳道:“属下听令。”
华承夏道:“带他出去,鞭挞二十,以此训诫。”
一听掌门要动刑,张十三倒也不哭爹喊娘地告饶,霍然起身,转身就往门外走。
岳子茹和马宁只得跟了出去行刑。张十三算是一条硬汉,不让用绳子绑缚,只站在地当中,由他二人鞭挞。
一时间“噼里啪啦”鞭挞声响起,直至二十鞭子抽完,张十三只是咬紧牙关闷哼几声,铜铃眼一瞪,凶相毕露。
赵寻细观此人,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此人心术不正,但却是个狠角色,我不能用他。
一切计议已定,赵寻仍是没有把握,直言相告:“华掌门,不瞒您说,我从未有过打仗的经验,此一战,实在没有把握。”
华承夏只是“哈哈”大笑,走过来指了指他手中的宝剑,道:“天机都在这里,有战神剑在手,赵将军只管去吧。”
是夜。
赵寻卧于床榻,心念父母都在廷尉牢房中,也不知双亲有没有再受委屈?父亲的伤势有没有得到医治?想想都是自己惹得祸,不禁自责起来。
再一想,马上就要去太尉处报到,领了将牌印信便要赶赴边关。自己一个菜鸟,此战御敌,若要战败,自己连同家人都要被斩首,又是唏嘘不已。
剑,他始终不肯放手。
依照华承夏所说,一切天机都在剑中。
赵寻实在是太累了,抱着宝剑,酣酣入眠......
不知怎地?眼前竟是一亮,剑光一闪,呈现出一幅画面来:
宫廷之中,几位软甲披身的将军在说话:“陛下,我汉军虽已有众多骑兵,但若是冒然出击,想一举捣毁匈奴重地,恐怕不易。
要知道,打仗需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我汉军辎重军行动向来缓慢,是赶不上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