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总毕业于山东大学,由他牵头联系了山大的一位教授,也是他曾经的老师,教授对这个氢氰酸项目很感兴趣,同意接手。
这是一项长期的研究工作,至少要投入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研究经费,而且这还不包括实验室的改造费用。
公司的实验室就是一个摆设,根本达不到正规实验要求,况且这是一系列危险程度很高的产品小试,必须弄一个高规格的实验室,初步估算,光改造费用也要两千多万。
老板们一算这个账,登时打了退堂鼓,江总在董事会上提了好几次,私下更是找各个老板聊了多次,该项目始终没有获得批准。
老板们的说辞倒是出奇一致,龙盛新材料这边还有两个项目要上,至少投资四个亿,公司还打算收购南方的一家公司,也要差不多一个亿,所以现阶段资金非常紧张,不是很急迫的项目就先停一停。
项目最终胎死腹中,对于老板们的短视,江总无比失望。
其实老板不是短视,而是没有雄心壮志,公司发展到现在,各个老板早已经挣的盆满钵满,几辈子都花不完,下一代又无心接班,什么行业龙头,百年企业,谁愿意搞谁去高,我只想多挣几年钱,能捞一年算一年。
就拿收购江苏这家企业来说,在江总看来就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操作,公司想拓展产业链,提升竞争力,收购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收购这样一家问题频出,数次被园区关停的企业,风险太大。
这个时候,老板们倒显得很有魄力,说什么富贵险中求,如果不是问题频出,不可能这么低价格就能拿下。
说白了,老板们还是想挣快钱,收购一亿,再花两千万改造,三个月就能投产盈利,这个产品确实很挣钱,如果一切正常,抛开收购费用,半年左右就能回本。
该公司是龙盛多年的合作伙伴,老板们彼此之间都很熟,据这家公司的老板说,他挣钱也挣够了,搞化工风险太大,而且安全环保越来越严格,索性就从这个行业中退出来,这才便宜了龙盛。
项目搁浅,研发室去不了了,技术中心暂时又没别的项目,李牧只能在车间继续待下去。
彭总对孙天明那篇洋洋洒洒的试车报告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老板们盯着大事,不可能在这种小事上浪费精力,反正现在EMB卖的很火爆,拉货的车天天在外面排队,客户也没什么苛刻要求,基本上现产现卖,像产品优化、节能降耗这类事情,可以拖一拖,等到这波行情过去,再找机会进行,现在可以提前准备。
孙天明做事情很认真,他开始制定详细的改造方案,由他把控全局,周志超统一指挥,李牧全程干活,这是孙天明的如意算盘,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孙天明看来,不趁着李牧还在车间的时候好好压榨一下,实在是有些浪费。
李牧根本不想掺和这趟浑水,他现在已经非常了解这两个人的秉性,如果事情搞好了,全是孙天明的功劳,如果事情搞不好,背锅的只能是自己。
就在李牧略感焦虑之际,救世主崔学民出现了,公司准备扩建冷冻站,为后续上项目做准备,这是技术中心成立之后的第一个项目,他要召回李牧!
接到崔学民的要人电话,孙天明颇感无奈,他最近一直在找彭总,明显感觉到彭总有些不耐烦,所以他不可能因为这事儿再去找不自在,权衡之下,只能放人。
接到崔学民的电话后,李牧不想在车间里多待一秒钟,跟周志超打了一声招呼,收拾收拾东西,抱着电脑逃也般离开这个令人作呕的压抑之地。
技术中心办公室还是原来的项目部办公室,不过早已经物是人非,蒋文婷走了,邹志国和成明被借调到技术部,专门搞些小改造,陈东升被调到生产部,专项搞设备,林舒学最惨,项目组自动解散后,被重新下放到动力车间仪表室,没名没分,整个项目组,只剩下土建专业的马奎东。
看到李牧抱着电脑喜气洋洋的推门进来,正在电脑前面玩游戏的马奎东一下子站起来,欣喜万分道:“回来了?”
“嗯!”李牧眉开眼笑道,脱离苦海,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感觉空气都是甜的。
“是不是准备扩建冷冻站?”马奎东凑上来兴致勃勃的问道,他消息倒是灵通。
“嗯!马上就搞!”李牧将电脑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笑着说道。
“那原班人马还能不能回来?”
“谁知道呢,反正我一个人搞不了,崔经理在东奔西走积极运作呢!”
崔学民很郁闷,要人过程中处处碰壁,除了无所事事的林舒学招之既回,剩下的几个人临时都回不来,尤其是邹志国和成明,基本上快成了技术部的顶梁柱。
现在的技术部,主要就是干一些改造的零活,活好干,乱七八糟的协调工作难办,别的不说,光一个办理特殊作业证就能难死人。
自从谢志刚来了之后,办证成了所有人最头疼的事情!
宁肯去盐仓里面扒盐,没人愿意去找谢志刚办证!
谢志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