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在他们脑海盘旋时候。
着名的爱兰尔风笛无缝接入。
相比因为大嘤帝国日不落全世界的征战,伴随英军的苏格兰风笛更为着名,实际上爱兰尔风笛更加哀怨悠长有抒情的味道,是后来很多电影配乐里面的风笛真身,当然这里面多少也有爱尔兰裔的选择推广。
这时候才能发现之前那浩瀚的电声,原来就是为了引入风笛啊,就像原本混沌的宇宙世界,逐渐有了爱兰尔人的声音……
渲染情绪的浪漫,才刚刚让观众有点恍然,男舞者就踩着节奏登场。
精美挺拔的身形阳刚气十足。
杜若兰笑着回看荆小强做个鬼脸,意思是人家这确实比你跳得好,这就是那位国宝级踢踏舞顶尖高手。
完全按照荆小强的要求,上身笔直,但双手可以添加很多动作,更是不用按照传统面部表情严肃,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
悠扬苍凉的爱兰尔风笛延续着古老的情怀,激扬的小提琴挑动着每一根敏感的心弦,其他的乐器逐渐加入进来。
就像整个民族形成的故事展开,后面大屏幕上的海浪波涛,都无法影响到翻飞的舞者身影。
因为从《花旗好声音》就揣摩出来的舞台灯光别具一格。
以蓝色的灯光作为基调并具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柔和而不失典雅,给观众一种犹如置身于天空或是大海怀抱中的感觉,不仅亲切而且舒适。
保持让背景的动态风景成为配角。
加入女舞者之后,那种黑丝加屁股蛋都遮不完的绿纱裙跟亮片吊带,都不会有半点**气息,只有舞者的高雅。
观众们已经开始忍不住鼓掌,他们已经看出来这带着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这诗意化的剧情在讲述什么。
这位来自百老汇的舞蹈全能高手,比爱兰尔的国宝级都更炫目,她的舞姿里融入了弗拉门戈舞、俄罗斯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美式踢踏舞等众多舞蹈精华,可以说所有舞者里面最能够体现荆小强要求,又能展现得最好的就是她。
现在由她来表现生命之母或者民族之魂的象征,都显得生机勃勃又富有魅力。
没有一句台词,谁都没想到,仅仅凭借踢踏舞就能展现这么丰富的剧情。
好吧,一直到两位主角跳完,观众才抓紧时间齐齐鼓掌!
这已经过去三首曲子了,所有观众真是屏息凝神的看着台上的身影,还有那敲击入心底的节奏感。
可一个多小时呢,都这样跳下去?
还是会觉得单调吧?
不会的。
着名歌唱家罗伯特先生亲自录音的唱腔开始了。
那行云流水般的,如同天籁之音的人声吟唱,就像春寒清晨里发凉的空气,可以涤清一切尘世的芜杂与烦扰,让人不可抑止地淹没在爱兰尔式的感伤和季动之中。
爱兰尔风笛就是很容易带着这个味儿。
在这里,器乐和人声无比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爱兰尔的传统音乐旋律诞生出了新的灵魂。
观众哪怕不知道是谁在唱这男女声,也觉得心旷神怡。
群舞的演员开始次第登场。
一排、两排、三排、四排,每过一首曲子就增加一排舞者。
气势如虹的大群舞像潮水一般冲击着观众的视线和心灵,让人返璞归真的融入在爱兰尔厚重的文化之中。
在保留传统踢踏动作的基础上,更加讲究整齐划一。
其实就有点我们阅兵式上看到的那种量变到质变,一两个人再精湛,都不如一队人,一大队人,满满一舞台的人都在整齐划一的踢踏!
两个人舞蹈仿佛表现的还是爱情、生命之类,一队人就会有团队的感觉,一大队人会觉得是部落、族裔的感觉,真把整个舞台都填满了,那就只有军队的气势!
他们对十九世纪中期那次饥荒始终耿耿于怀,嗯,好多爱兰尔人就是那一拨儿逃到花旗的,大嘤作为统治者却在自己明明有余粮的前提下让爱兰尔愣是饿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怎么可能不恨?
后来就是连绵至今的抗击,而脚下的阿比剧院就代表着二十世纪初平民思潮的发源地,是这里推动起来的独立思潮让爱兰尔在49年彻底获得独立。
实际上跟我们的共和国同岁呢。
所以厚重的鼓点、哀伤低沉的旋律都是在告慰那些付出了一切的人。
看着舞台上逐渐减少的舞者,女声吟唱的:“如果旷野的风吹过
娇弱的小花怎能生长
四周白雪皑皑
虚弱的小鸟又能去哪里飞翔
……
将我带离此地
张满风帆
乘风破浪离乡路
当我已离你千里之外
思君亦见君啊……”
好多观众就开始哭了,使劲快速的抹掉泪水又珍而惜之的看向台上,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舞者身影,诠释的就是那段最悲痛的民族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