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垂贞听说孙思邈要进京,马上就安排了车马,还派了两名衙役全程护送。
一定要把老神仙平安送到京城。
孙思邈拒绝不得,只能接受。
一路跋涉三百余里来到长安,他没有直接去找陈景恪,而是想满城打听这个人。
本来他以为会很难打听到,哪知一问才知道,这位可谓是名满长安城。
天才少年,孤身入长安,凭借医术在长安打出一片天下。
治好公主的气疾获得皇帝的赏识,书法被誉为欧阳率更之后大唐第一人。
新诗风革新的倡导者兼大成者,长安最着名的诗人。
人称三绝郎君是也。
对此孙思邈很澹定,谁当年还不是个天才少年来着。
他不到二十岁就贯通道家经意,尤其是对道德经的研究堪称一绝。
当时朝廷无视出身限制,直接征召他出仕为官。
所以说,天才什么的并不能引起他的重视,他更感兴趣的是对方的医术。
什么剖腹取子,剖腹治病……总之各种事情堪称在听传奇故事。
孙思邈一开始也没当真,因为他自己身上的故事比这还多还夸张。
可是当他找的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他就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且人家说的头头是道,甚至连病人是谁都说了出来,这就不一般了。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故事里,病人都是没有姓名的。可是这一次大家都说的头头是道,根本不像是假的。
难道天下真有如此奇人,有如此神奇的医术?
其实剖腹取子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只是那都是没办法的时候才会这么做,而且剖腹之后往往也意味着产妇的死亡。
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的一种残忍选择。
要么两个都死,要么剖腹活孩子。
最早关于剖腹产的记载出自史记,剖腹产这个名字也是那时候就有了的。
写《搜神记》的那个干宝,也记录了许多例剖腹产桉例,不少桉例都具体到了产妇的家庭情况。
比如: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儿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可见古人并不缺乏研究精神,也有研究的勇气。
只是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所有外科手术几乎都中断了研究。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被曲解成了理发都是不孝。
至少在唐宋之前,还没有这种说法,史书上有明确的理发记载。
从汉朝开始,理发就已经成了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宋朝时期更是形成了完整的行业规则,还有各种固定的发型发艺。
《永乐大典》里就收录了理发行业的规则。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理发就突然和不孝联系在了一起。
以至于现代人产生了很深的误解,把古代人想的很死板,不懂的变通。
连头发都能演变成孝和不孝,更别提外科手术了,你敢对人动刀子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
不过还好,至少在初唐时期各种医术的研究,还没有被走向极端的儒学绑架。
孙思邈自己就见过很多不可思议的治疗方法,剖腹产也不是没有见过。
他无法相信的是,这位叫陈景恪的医师剖腹产成功率太高了,高到了不正常。
准确的说就是,还没有他任何手术失败的传闻。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不管外面传的有多离谱,他都没有直接否定。
况且传闻中这位医师有一种药,可以使人昏睡不醒,在无知无觉中做完手术。
还有一种神药,可以治疗各种疡病。
如果这些传闻都是真的,那么他之前的种种神奇传闻很可能就是真的。
因为做手术最怕的就是病人疼痛,还有术后的疡病。
了解的越多,他就越想和对方交流学习。
而且通过大家的描述,他对这位叫陈景恪的医师的人品,也非常欣赏。
义诊、送药、帮病人省钱、主动给病人偏方。
从来不藏私,医术随便别人去学,很多时候甚至主动教给大家一些治病防病之法。
听到这里孙思邈再无犹豫,当即就来到了百草堂拜访。
当天过来值班的是姜子安,听说眼前的人是孙思邈,激动的路都不会走了。
反倒是蒙安等人很澹定,也只是感到好奇,并没有别的特别的情绪。
倒不是他们心态好什么的,而是见识太少。
孙思邈的地位就属于那种,见识越多的人越尊重他。
见识少的人反而会觉得,不就是一个看病的医师吗,有什么可说的。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因为陈景恪,在他们看来天下人医术再高还能高过三郎去?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