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完全就不受前作的干扰。
他才十七八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难道真的是天降奇才不成?
李百药率先开口道:“好诗,闻此诗犹如置身于大朝会之中,陈医师真诗才无双矣。”
马周也出声夸道:“韵律规整用词恰到好处,融景于诗,实乃上佳之作。”
其他人也跟着纷纷开口称赞,一边夸陈景恪文采好,一边则暗自惊讶于他的聪明。
既不得罪群臣,又让皇帝脸上有光,这一局竟然真的让他给破了。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他有文采,换个人来,就算告诉他有这种破局方法也无用。
做不到啊。
陈景恪则暗暗松了口气,感谢那位叫王建的唐朝先辈。
唐朝写元日早朝的诗作很多,许多着名的诗人都写过。
王建这个名字知道的并不多,但他的这首元日大朝绝对是属于其中的精品。
他出身贫贱,年轻时候一直在底层当吏员,蹉跎到四十多岁才选中做官。
因为出身经历,他的诗词多写实。
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写实。
善于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整个过程都用诗写下来。
他做官之后也写过宫廷诗,但他的宫廷诗也同样是写实派。
比如这首元日大朝,开头写要开大朝会了,然后就详细的写下了朝会的全过程。
‘东方色未动,冠剑门已盈’,说的就是天色还未亮,臣子们就已经穿好盛装在宫门口等待了。
后续再从皇帝的视角写他要干啥,最后就是大朝会现场,都有哪些流程。
末了用一句大家‘群后保太平’,也就是文武百官天下壮士一起保卫国家太平来收尾完结。
通过这种手法娓娓道来,把大朝会盛景展现给大家看。
让读者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大唐的强盛。
而这种独特的写实手法,也让他的诗词文章成为了后世史学家,研究唐朝风俗习惯和宫廷礼仪的重要资料。
前世陈景恪追过一个学历史的女孩,为了讨好人家抄过这首诗。
虽然女孩没追上,但这首诗终于也是没白抄,起码穿越后用到了。
所以有必要感谢一下那个女孩。
不远处,那个叫纳若的宦官也拿起纸笔把这首诗给记了下来,然后一路去了偏殿。
径直找到了李明达,把这首诗交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