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游戏竞技>回到春秋当暴君> 第125章 大国气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大国气势(1 / 2)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申锡无疆,及尔斯所。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假无言,时靡有争。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约軧错衡,八鸾鸧鸧。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烈祖》

使用殷商音节念出来的诗,外人其实并听不懂。

诸夏实在太大,不是每一个地方的语言都一样,存在着多种的语言。

当前只有周王室的雅语才是列国官方的通用语,贵族从小就会被教导雅语,便于与同等身份的人进行交流。

普通黎庶连识字的条件都没有,列国的普通黎庶哪来的环境学周王室的雅语呢?

智宵懂一点点的殷商语言,同样学过《殷武》与《烈祖》这两首诗,知道是宋人在吟唱哪一首诗,换作不会殷商语言以及没有学过《殷武》与《烈祖》两首诗的人,他们也能猜出宋人吟唱的是什么诗。

毕竟,祭祀时念的诗几乎不会变,事先有了解或听说,怎么可能猜不出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他们的启蒙书籍就是《诗经》了,以至于进行交流时通常也会从《诗经》里面寻找典故。

孔丘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这一句话,他并不是在胡说八道,交流时习惯讲一些《诗经》的内容,没有读过《诗经》肯定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不是吗?

晋国那边也有属于自己的诗,以归类分有《诗经.唐风》和《诗经.大雅》晋国篇、《诗经.小雅》晋国篇的三大类。

为什么明明是晋国,怎么是“唐风”呢?

找遍《诗经》里面根本就没有“晋”的内容,有的只是“唐”。

因为晋国首任的国君叫唐叔虞,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弟弟。国号一开始称呼为唐,到了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才改为晋。

那么,晋国一开始就是唐氏,后来才改为晋氏,以正式的称呼则叫姬姓晋氏。

至于为什么《诗经》的“国风”里面为什么只有“唐风”没有“晋风”,只能说一开始的国号是什么,后面进行记录的人懒得去改了。

三百名宋军将士的表演耗时将近两刻钟(半小时)才结束,在结束后的现场爆发出了很大的喝彩声。

在宋军将士表演即将结束时,向魋悄摸摸地来到智宵身侧,低声提醒道:“接下来便是智氏演武,亦有大乐。”

晋国称霸之后,因为在众多外交场合需要用到音乐的关系,周王室默许了晋国组建大型乐团的行为。

而晋国的乐师一般是来自列国的贿赂或战败赔偿,甚至连乐器也是列国在进贡时奉上,其中以郑国贡献的乐师和乐器最多,以至于提到晋国音乐进一步引出“郑卫新声”这个成语。

现在当然不是晋国的大型音乐团来到“商丘”进行演奏,将由宋国的乐团给予奏乐。这个又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宋军将士退场之后,许多事先不知情的人还是以为宋君栾该登场念祝词,没有想到音乐声又出现了。

在音乐声中,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加入进去,人们看向脚步声传来的方向,看到的是一支身穿晋军战袍的甲士出现,不明情况的人眨了眨眼睛,以为是自己看错了。

按照周王室的礼制,天子才可以享受一列八人的舞蹈,诸侯为一列六人,大夫则为四人一列。

刚才宋军将士虽然是在演武,实际上也是舞蹈的一种,队伍就是六人为一列。

智氏不是诸侯,问题是晋国的卿大夫位比诸侯得到周王室包括列国的承认,智氏的甲士自然也可以六人为一列。

晋国的军队布阵时,历来以队列整齐而闻名列国,一百名智氏的甲士出场,迈步频率一致,队列看上去也有如刀切一般线条分明。

“甲士!?”

“确实是甲士!”

“听闻晋使在‘商丘’,乃是荀氏世孙?”

“如此说来,确为智氏甲士。”

是不是甲士不光看穿着,不是穿上甲胄就是甲士了。

贵族要有一双懂得辨别士兵素质的眼睛,要不然在战阵上很容易被俘或被杀。他们的家族里未必有甲士,懂事开始纳赋之后就必须懂得怎么去辨认出甲士的身份。

现在的人通常很有自知之明,身体素质不够绝对不会穿多层甲胄,否则就是上阵在送人头。

智氏出场的人一看就是身穿多层甲胄,走路时的脚步声才会显得那么的沉重。

可能是意识到出场的一百人全是甲士的因素,好些人受于心理压力的原因,感到一种压迫感笼罩在全身。

“如果不知,必定以为乃是魏氏前来‘商丘’参与盛典。”

“魏氏甲士闻名天下,不曾想智氏亦有如此甲士。”

“这般说来,晋国复有难矣!”

什么意思?怎么看到智氏的甲士,立刻觉得晋国又要糟糕?无非就是晋国的卿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