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聚宴后,老皇帝又在江夏逗留了两日。一天用来观察这座华中商业大埠,八方辐辏,舟船相接,空前繁荣的商业情景与老皇帝预计相去弗远,甚至犹有过之。
一天则用来体察民情,半天待在城内的鱼行,沾了一身腥味,半天待在走货通道,与门吏、税吏一道,观察他验货、收税,默默地体会着江夏这座城市的发展,感受着它运转的节奏。
这本不是座大城,而今却是翻天覆地,进而容纳十万人,这是如何做到的!以当前大汉社会的生产力,每一座大城的供应,代价都是巨大的,江夏没有政策优势,上下都得考虑成本,是怎么突破道道难关,一步步发展至如今。
仔细研究下来,根本原因,或许还是生产力的进步,过去几十年,朝廷在民生上还是做了少事情的,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直道的修建就不提了,四通八达、连接各大中城市的道路,是大汉高效运转的保障之一。
在衣食方面,更是苦心孤诣,粮种的不断改进,堆肥技术的改良,生产工具的大规模打造,畜力的大规模使用,占城稻的大规模引进与种植,海外资源的掠夺,等等,都大大提高着大汉的基础物质水平。
至于棉花,从引进、培育、发展、改良,逐步扩大成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产业,朝廷除了投资钱粮、人力、土地,还用数以十年计的时间来保驾护航,等待其发展成熟。
而对棉纺织技术的大力推进,不吝重赏,更是效果显著,自南到北,各种本不应该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纺织机冒了出来,对这方面,老皇帝虽然不懂,但只需要知道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棉纱、棉布的生产效率即可。
最早被卢多逊从西域带回的两个棉农,已然在大汉发展成了两大棉花家族,改良棉纺工具、技术者也成为了棉纺贵族,都是犒劳他们在此行业中开天辟地般的功劳。
像进献儋州改良纺织技术的周仁浚更是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一路升迁,如今已是河东道布政使,河东那是什么地方,不用多说了。
这些,都是老皇帝颁发的「生产力进步奖」。
全国范围内,大修水利,鼓励诸道州因地制宜,兴修水库,疏通沟渠,如黄淮地区,一些修修补补工作仍在断断续续进行,清淤排沙、植树固堤更是每年的「必修课」。
各县里设立专事农牧生产技术的农所,乡里派驻农吏,指导生产,具体效果如何暂且不提,但都是朝廷有作为的证据
同样开历史之先河,科举设立农科、工科,从根本上改变两者的政治地位,而不再是名义上的「士农工商」。
只不过,不管是出身工农,还是修习农工学问技术,当了官就基本脱离了原来的阶层,并且越走越远,并不能真的将其与普通农工一概而同。毕竟,自古以来在中央之国,只有两种人,权贵与其他。
但是,名义上的进步,那也是进步,有些事情,甭管事实如何,表面功夫,就是该做足,并大力宣传,能够落实于制度,本身就具备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大汉朝廷在生产力的提升上,还是想方设法、费尽心机的,极大地丰富了大汉的物质基础。
若没有这些,单单靠放松的营商环境,靠商品的流通,大汉城镇发展能够到如今的地步,那也是痴人说梦。
于鄂州,或者说江夏而言,也正是赶上了一个治世,国家整体又处在一个昂扬向上的态势,再兼地利人和,方才崛起了这么一座长江大邑。
当然了,江夏这边也不全是真善美,假恶丑同样很多,阳光越艳丽,阴影也就更深重,繁荣往往也是罪恶的温床。更深入的情况,老皇帝没精力也没心思去了解,但他能够看到的,还是江夏的普通士民百姓,日子过得还忙碌而紧张。
第503章最后的旅途3免费阅读.
不过老皇帝也不会同情心泛滥,在他如今的观念里,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人生在世,各安其位,既然是普通人,就要谨守普通人的本分,承受普通人的辛苦劳碌,这是整个社会运转的一环。
身为下人,若是只想着获得上人的待遇,那既不切实际,也容易滋生问题,影响社会稳定。能够给下人,保留一丝通过拼搏奋斗跻身上人的可能,就已经是最大的公平了。
只不过这一点,是目前朝廷做得并不算好的地方,毕竟,权贵们恨不能把所有的好处都薅到自己盘子里,怎么可能愿意给下人留出空间,当然这就属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了。
体察了一番江夏的市场风貌,老皇帝也就结束了在此地的视察,至于他始终关心的农村状况,却没抽时间去看。总归,要比罗山县那边好吧,毕竟依靠着大江,鱼米丰足。
下一站,自然是道治江陵,到了荆湖北道总得去首府看看,再有樊知古的亲自邀请,若是不去,面上既不好看,还容易引发一场不必要的***,影响樊知古威望,给他治理湖北带去麻烦。
别看鄂州这些年发展不错,崛起势头就像插了翅膀一样,但若给荆湖北道诸州排个名次,那占据第一的仍旧是江陵府,鄂州勉强第二,其次岳州,再次襄州,余者就暂且不论了。
而江陵府,在事实上也从没担心过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