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殿宇下的阴影散步,父子俩之间总是这样,气氛总能显得融洽。闲谈间,刘皇帝又想起一事,问道:“韩德让其人,你也接触过了,以为如何?”
刘旸稍微想了想,平静地道来:“确有才具,漠北契丹这些年的情况,并不良好,以汉臣的身份,周旋于那些契丹上层贵族之间,维持其势,非常人所能做到。
只是,才归才,贤归贤,却无用于朝廷。此人入契丹久矣,早不以国人自居,即便才干卓越,也不觉得可惜!”
“你不是也向来重视人才,此番竟能如此澹定,看得如此之开,就不想把他收入觳中?”刘皇帝笑道。
“儿更加看重忠于大汉,与朝廷一条心的人才!”刘旸这么答道,而后看着刘皇帝,好奇道:“爹似乎对这韩德让另眼相看?”
闻问,刘皇帝脸上浮现出少许的纠结,缓缓道:“不论如何,契丹愿意称臣,对大汉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总是利大于弊。
唯一的问题是,今后对契丹,对漠北的政策,当遵循何等原则。也不瞒你说,我此前始终针对契丹,甚至想要彻底族灭之,原因有二。
一是两国攻伐多年,数十年血海深仇,是难以化解的。二则是北方草原,历来是中原大患,如今朝廷统一强大,草原衰弱,自不足为道,然不可不虑将来。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我也逐渐想通了,即便灭了契丹,如若不能在草原上建立一套长治久安的治理之策,终有一日,会冒出个别的族群,别的实力,他们同样会是中原大患。
而这些年,漠北契丹的变化,我也是听在耳中,看在眼里,比起那些野蛮当先、完全不开化的胡部,经过汉化,吸收过中原文化的契丹,更加理性,更懂利弊,也更容易控制。
然而,又同样忧虑,其以此为基,发展壮大,几十年前,他们已经走过那样一条道路,并且很成功。而纵观青史,草原民族与中国文化制度相结合之时,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是恐怖的。
时下,契丹确实衰落了,他们的上层也在不断腐败化,但是只有以漠北为基,未必没有再度崛起的一日。
不是我高看韩德让,但一个有着出色内政外交能力的汉臣,与契丹结合起来,未来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又会给大汉造成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也不愿去赌......”
听刘皇帝说完这么一番话,刘旸垂头认真思量了好一会儿,抬眼道:“这便是您扣留韩德让在京的原因?只是,是不是过于高看此人了?”
刘皇帝抬指,说道:“我只知道,对大汉来说,没有韩德让的漠北契丹,对大汉更为有利,更加无害!”
“可知,来使求和,是韩德让一派契丹上层力主决策,若没有韩德让的压制,漠北契丹那些人,未必乐意向大汉臣服!”刘旸说道:“甚至可能,反使那些反汉势力抬头,增加北边滋扰隐患!”
“有的时候,隐藏在水面下的威胁,比摆在明面上的祸患更加危险,也更加难测!”刘皇帝悠悠道:“大汉对漠北契丹的封锁,已经持续十余年,这就像一道道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们。一旦同意所请,两国交好,解除了漠北契丹身上的枷锁,又有韩德让这样的人掌权,在将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实在难测!”
见刘皇帝竟然陷入这样的纠结,刘旸有些讶异了,按捺住心头的少许异样,小心地打量了刘皇帝两眼,方才轻笑着道:“请恕儿直言,您似乎有些过虑......”
“哦?”闻言,刘皇帝偏头,认真地看着刘旸,问:“你有什么看法?”
刘旸说道:“您的远虑令人敬佩,但未来不成定数,总是难料,过于纠结,只会让自己患得患失!”
“你觉得我现在是患得患失?”刘皇帝眉头微微耸,似乎有些不悦。
刘旸低下了头,平静地应道:“且,以儿之见,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只要大汉保持强盛,那么不论契丹如何发展变化,都难以对大汉构成威胁。倘若大汉本身出了问题,没有契丹,也会有其他麻烦降临......”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突然有些恍忽,喃喃道:“我这是怎么了?这番论调,我当年似乎说过......”
沉吟片刻,刘皇帝突然苦笑着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看来我真的是老了,这脑子也有些不够用了!”
“您只是为江山社稷,思虑过甚!”见刘皇帝竟面露萧索,刘旸赶忙道:“何况,您的考虑不无道理。您此前所提,不只要漠北契丹名义上的臣服,朝廷还要对契丹形成实质的影响控制,这才是朝廷接下来对契丹政策的重点!”
“说说看!”刘皇帝抬手示意了下。
刘旸想了想,道:“近来,儿也在多方咨询契丹事务,有些心得。儿以为,过去的这些年,尤其是近五年,朝廷的做法是可取的,一面严厉封锁控制,又给民间贸易往来放开一道口子。
而通过贸易,攫取漠北的财富,增强他们对中原的依赖,同时籍此培养了一批亲近朝廷的契丹上层贵族,毕竟他们在与大汉的交流中得到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