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溯流文艺时代> 第二二二章 赤膊上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二二章 赤膊上阵(2 / 3)

,“你平时也关注《当代》么?”

阮小虎点头回道,“闲暇的时候会看看,没想到于东老师的作品也会发在《当代》,他之前的作品基本上都在《收获》和《钟山》发表。”

“还有《科幻世界》。”老头笑道:“看来你对于东确实挺了解的。”

阮小虎倒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这老人家一把岁数还看《科幻世界》。

“老胡,看把你高兴的。”另一个老头说道。

老胡笑道:“我不高兴,谁高兴?”

说着他又将杂志递给阮小虎:“我看差不多了,借给你看吧。”

“这怎么……”

“没事,看完记得还给我就行。”说到这里,胡月明忽然想起了某个借书不还的不肖徒。

……

《向西》一出来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代》一年才出几部长篇啊,所以基本上每出一部长篇都会引起关注。

特别是《白鹿原》正畅销,《当代》最近很受读者青睐。

另外,于东这段时间也确实是火,《生化危机》先不说,改编自《寡妇之死》的电影《软刀》引起的反响不小,为原著带来不少名气。

按理说,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这部小说才发表一半,一切还要等到全文发表完才能作定论。

但是批评家们已经等不及要动手了。

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开始兴起寻根文学,一批批乡土作品崛起。

跟寻根文学密切相关的就是拉美起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现在人们一提到寻根文学,就会想到魔幻现实主义。

《向西》也不例外,才出来一半就被打上了寻根和魔幻现实主义两个标签。

一部分人觉得《向西》不过是寻根浪潮中,一部不太魔幻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实实在在的平庸之作。

但另一部分人又认为,《向西》恰恰走出了一条中国的魔幻现实主义道路,现代的作家们可以学习拉美的成功,却不应该死盯着魔幻两个字,应该充分表现国内文学的特色。

还有一部分人将《向西》跟魔幻现实主义区分开,认为这部小说就是套了点魔幻色彩的全景式现实主义小说,甚至可以归为新历史主义小说。

批评家们起了争执,大家各持己见,谁都说服不了谁。

本来这事没什么大影响,批评家们相互争论,都没说什么太过火的话。

这些年的批评家还算克制,胆子都不大,撸起袖子干的比以前少多了。

但是这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导火索,直接把炸弹给引爆了。

余桦因为看到有人批评于东,觉得十分不爽,在《文艺报》的文艺作品创作交流栏目发表了一番“暴论”,矛头直指批评家。

“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在应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法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因此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有些批评家总喜欢教小说家写小说,就像是太监总喜欢教别人***。于东的《向西》在我看来,即便只有这半部,也称得上是经典之作,但即便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这番“暴论”一出,之前骂于东的一下子坐不住了。

干吧,撸起袖子干吧!干死这个余桦,之前先锋文学大行其道的时候没把你骂死,这次可饶不了你。

他们现在不但骂余桦,还将于东骂得更狠,之前还算克制,现在基本上是刀刀见血。

最牛逼的是,有一个叫方言吾的批评家对《向西》进行分段批评。

其中有一处批评让于东印象颇深。

“整个第十一章,两千五百七十多字,却分为了六十五段,每段不足四十字,此行文风格大大受到外语作品荼毒,失了我中国语言之美……”

批评家们骂人,一堆圈外人又来架秧子,事情就热闹起来了。

于东啥话也没说,但是事情因他而起,他就成了事件的中心点。

余桦的说法有些太过直接,很容易得罪人,而且也激进了一些。于东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文学批判的看法跟余桦肯定不完全一致,但是对现在的一些批评家的看法却大概相同。

现在很多批评家,只记住了批,却忘记了评。批评家本不应该去教小说家写小说才对,而是要将作品里面的东西以专业的角度批判性地呈现给大家。

人在江湖,于东也就“身不由己”地也做了些回应,但是他的回应跟余桦又不同。

这些人不是批评我小说么,那我自己小说我自己也可以批评吧,于东不得不拾起以前所学的知识对《向西》进行了一番批评,写了一篇论文,文章的标题叫做【《向西》中宏大叙事背景与人物个人意识的冲突】。

文章发在了后面一期的《文艺报》上,署名于西。

虽然署名是于西,不过大家都知道是于东,因为之前《寡妇之死》里就有于西。而且《文艺报》为了避免引起误会,还特意附了一行小字,介绍了作者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