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明元辅> 第056章 漠南之战(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56章 漠南之战(一)(2 / 3)

大成台吉却同意了这个观点,至于他是真的仁慈的对待部下,还是仅仅只是看在高务实的面上给麻贵个面子,那就无从得知了。

生姜是麻贵提供的,高家骑丁和麻家达兵都带了不少这种“战略物资”,尤其是财大气粗的高家骑丁,每人带了两斤生姜挂在马屁股后面,现在都拿了一半出来熬汤,个别人甚至还从油纸包里摸出一点红糖掺在自己的姜汤中,看得蒙古人一阵眼红。

麻贵的所谓后军其实也没多远,吊着把汉那吉大军的尾巴而已,这个安排显然是把汉那吉担心明军方面损失太大而故意安排的。

现在既然扎营,麻贵便来了中军,和把汉那吉、恰台吉、青把都、打儿汉倘不浪等人商议接下去的军情。

其实当前的军情比较简单,因为昨天的春雨,恰台吉所部的探马小心翼翼的打探了好多回,确认辛爱所部毫无防备。

这就很简单了,没有经过召集的辛爱部,理论上在短短几十里的距离就算发现了这支大军,也顶多能召集一万左右的部下作战,五万铁骑压上去,连曼古歹战术都没必要,直接冲阵就能解决。

就算要玩一点战术,也只需要包抄合围一下子。

毕竟大家都是土默特人,战斗力相差不会太大,一旦打冲阵,人数的众寡基本就决定胜负了。

在一众蒙古台吉们看来,麻贵所部甚至根本不必出动,只要远远的看他们取胜就行。

其实说实话,麻贵本身的求战欲望也不强,在他看来,蒙古人打蒙古人,关他一个汉人屁事?

哦不对,他是回民。

这个年代的回民还没有某个时期那样多事,大明不把他们当外人看,他们也不把自己当外人看,汉回关系比较和谐。

实际上,大明似乎对愿意归化的任何民族都挺宽厚,早期的就不说了,就说当前,东李西麻两家都不是地地道道的汉人——李成梁本身是汉人血统,但祖上在唐朝时就避难于朝鲜,在其高祖时才回归大明。

但不管是朝鲜华侨后裔的李成梁(汉族身份是确认的,只是“华侨后裔”),还是蒙元时期色目人后代的麻贵,他们肯定不会把自己看做“外国人”。

说起来,古代的中国在这一点上,气魄还真不是一般的大,无论汉、唐亦或是大明,似乎都觉得“入中华则中华”是很正常的现象。

譬如汉朝的金日磾,唐朝的阿史那社尔、哥舒翰,大明的……呃,大明的就太多了。

先来个血统纯正无比的,纳哈出,此人是成吉思汗四杰之的木华黎一脉,在元朝当然也是位高权重,到了北元仍旧被封为丞相,权势不减。洪武二十年降明,被封为海西候,死后儿子察罕改袭沈阳侯,由于蓝玉案被牵连而死。

再来个也是皇亲国戚级别的,金忠,是元世祖时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他的蒙古名是也先木干。也先木干是蒙古王子,能征善战,素有凶名,在朱棣第四次北伐时投降,赐名金忠,被封为忠勇王,并参与了其后两次北伐,因功加太子少保、太保。

然后来个国公级别的,吴成,原名买驴,元朝从二品右丞,洪武年间归顺大明,爵至清平伯,死后赠渠国公,子孙袭伯爵至明亡。

可能有朋友会觉得,给这几个元朝王子王孙封王加爵只是出于安抚故元旧民目的,那再看看下面几位。

脱欢,是个蒙古族中常见的名字,永乐朝也有个脱欢,汉名是薛斌,继承其父薛台武职,跟随朱棣北征立功,进都督同知,后封永顺伯。

与薛斌相比,更为英勇的是其子薛绶。在举世震惊的土木之变中,瓦剌军发起最后的冲击时,明军将领薛绶领军负责殿后,死战不降,箭支用完后还继续持弓抗敌。

明知必死而不退,这是何等的英勇?瓦剌军恼恨他坚持不降,将其残酷肢解。

如此勇士,谁不敬仰?

连瓦剌人都不知道的是,薛绶是蒙古人,寿童才是他的本名,薛是赐姓。蒙古人杀害了薛绶,后来发现他是蒙古本族人,杀害了本族的勇士,瓦剌士兵都为之后悔哭泣。

“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敌怒,支解之。既而知其本蒙古人也,曰:‘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相与哭之。”

同样是在土木之变中,奉命领军殿后同也先交战的都督吴克勤、恭顺伯吴克忠兄弟,也是蒙古人,兄弟二人奉英宗之命,领军一万五千断后,成为瓦剌大军首先攻击的目标,兄弟俱殁於阵中。

吴克勤之子吴瑾在数年后的曹钦谋反中率几名亲兵阻挡曹钦叛军,力战而亡。从最早归附的都帖木儿,汉名吴允城起,到其孙辈吴瑾乃至其后,吴氏一门多有殁于王事,对明朝忠心耿耿,所谓满门忠烈,难道不就是指他们?

然后还有孙镗,不少人知道他,是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在西直门大战也先,数年后又在平定曹吉祥谋反时发挥重要作用。其实孙镗也是蒙古人,他出生在东胜州,那地方如今叫做脱脱城——没错,就是恰台吉的领地脱脱城。

同是在京师保卫战中力战瓦剌的左都督毛福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