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打的石匠,因此越发显得热闹起来。
对于徐晨说的石臼,一群女人最为高兴。
用带凹坑的石头加工各种食物一直都是古老的传统。
实际就算是没有铜钎铜锤,她们也会用石头互相敲击打磨出来一个凹坑加工食物,只不过这种石头碰石头的简单加工非常困难,凹坑不可能弄到很大很深,因此加工食物的时候,放进去的麦豆很容易就会蹦出来。
但用铜锤铜钎就不一样了,虽然坚硬的青石也会对铜钎磨损很快,但青铜远比石头耐磨,而且是有目的的去加工,此消彼长之下,这种石臼打造看起来就十分迅速。
前后不过五六天时间,就有一个石匠完成了第一件小石臼,直径约一尺,深半尺,虽然看起来粗糙无比,凹坑也歪歪瘪瘪如同狗啃一般,但不得不承认,这东西用起来是真的方便。
当徐晨试验的时候,一大群工匠女人都围在四周看的是惊呼不断。
这个石臼看似不大,但一次性可以装进去七八斤粮食,用一根捆绑卵石的石杵使劲捣杵,砰砰砰砰之中,里面的粮食哗哗啦啦的翻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变碎,前后不过十多分钟,这一臼的麦豆就大部分变成了碎粒。
当然,完全春碎不太可能,但就是这个样子,也远比平日女人们在一个小石坑中用石头慢慢敲打的效果好得多,至于速度,就更加不能同日而语了。
平日要处理七八斤粮食,一个女人至少要一个小时。
而为了满足一大家子上百口人的饮食,每天至少要安排三个女人整天不停的敲打,另外还有别的食物需要处理,眼下专门在厨房负责制作食物的就有七八个,每天从早忙到晚,也才堪堪满足两个大家族的食物供应。
如果有几个这样的石臼,粮食破碎加工这个环节就可以大大的节约人力和时间,满足整个家族的粮食处理,只需要一个人就足够了。
而且这还是打造出来的最小的石臼,眼下还在打造的一个最大的看起来可以装三十斤粮食,如此一天只需要春三四臼也就够吃了。
于是等徐晨表演完毕,笑着把杵头递给一个女人的时候,现场顿时响起一阵热闹的欢呼,然后几个力气大的女人迫不及待的便将这个石臼抬进大院放到厨房外面的走廊下面去了。
不一会儿,里面便传来砰砰不断的冲击声,时而还响起女人们兴奋说话和欢呼的声音,明显这个新制造出来的粮食加工工具,解决了她们一个巨大的难题。
科技改变生活。
虽然石臼不算科技,但他却是青铜器出现后的产物。
而青铜的冶炼和加工,肯定属于科技进步。
就像木器不能算是科技产品一样,但却是青铜刀具斧头等木工工具出现之后才能出现的产物。
因此归根到底,金属冶炼,才是这一切得以出现和实现的源泉。
接下来的时间,随着更多的石臼陆续打造成功,石器制造也开始成为了一项新的产业,一群石匠在徐晨的指导下开始打造更多的石槽、石墩、石板、石桉等物品,而在这种不断的打造加工过程中,一群石匠的技艺也在飞快的提升。
毕竟石头加工的都是粗苯之物,远比木器加工和陶器加工要简单的多,而且纯粹是力气活,并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若说有的话,那就是慢工出细活,只需要用足够的时间慢慢去琢磨,也可以将粗笨的石器打造的比较精致,甚至为了美观好看,还可以在上面凿出精美的花纹和文字。
五月转瞬而过,进入六月之后,天气越发炎热,但雨水却开始慢慢减少,山川田野之中的植物也都已经开始茁壮变老,各种野果根茎也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算算时间,这已经是徐晨穿越之后的整整四个年头了。
对于部落的变化,徐晨已经不再关注。
而整个部落的男女老少,也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看似改变不大,但却堪称日新月异的进步。
肆虐了一整个夏季的小河,终于开始慢慢消退,又开始露出了大片的河滩。
虽然天气并未变得凉爽起来,但气候却逐渐干燥。
小河两岸的农田里面,麦豆涨势依旧茁壮,绿油油的茎秆开始低垂,麦穗和豆荚鼓掌饱满,进入了最后的成熟期。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秋收,整个巴族开始大规模的忙碌起来,平整大院内外的晒场,收拾扩建粮仓,制作藤筐背篓等工具。
虽然夏季小河对岸的农田受涝有二三十亩田减产已成定局,但大部分还是都顺利成熟。
徐晨在巡视农田几次之后,对今年的产量做出评估,大概收获会首次突破三万斤规模,以前两间房子作为粮仓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又收拾出来两件房子打造新的粮仓,而新粮仓不再是用陶砖石灰建造,而是改成了木板。
青铜刀具斧头的出现,让木器加工已经不再困难,木制粮仓虽然不如砖石结实,但却更加隔绝潮气,能够让食物保存的更好。
忙忙碌碌到了六月中旬,第一批收获开始,依旧还是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