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里人催着让回家,才知道已经十点了,疤脸匆匆结了账,打车送孟海娇回去。
孟海娇家离疤脸的家有六七公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区。等疤脸送完人回来后,简单地洗漱一下都十一点多了。
疤脸还处于兴奋状态,真没想到两人是在这种情况下相遇的。让疤脸更觉得奇怪的是,今天晚上竟然没有前几天那样憋得难受。
看来能找个聊得来的人,确实能分散不少精力,让自己的思想更健康。
孟海娇来到滨城后也没留级,直接跟着初三毕业班一起上课。由于教材和教育水平的差距,中考时不是很理想,上的是一个区重点高中。
上高中后,数理化的难度增大,她很快就掉队了,在文理分科时选择了文科。高考发挥还算正常,考上了滨城外国语学院。
这个学校的录取分数在那些年要比滨大低一百分,现在差距可能更大。
但是这种专业学校,就业率却非常高,几乎100%就业,基本上待遇还都不错,专业人才还是比较抢手的。
孟海娇也算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人都没什么见识。他哥当时刚毕业,在京城的一家石油相关的研究所工作,算是这个家里最有见识的一个人。
他们所里经常和阿拉伯人打交道,知道会阿拉伯语的人才很稀缺。他们研究所,有时请个阿拉伯语翻译,都得去外交部或者是京城外院去找,工资给的很高。
孟海娇又比较喜欢学外语,所以极力推荐她学阿拉伯语。等上了大学才知道,这没见识真是害死人。
外院阿拉伯语四个年级四个班,总共一百零八人,包括孟海娇总共两个女的。用孟海娇的话说,梁山好汉还有三个女的呢,她们比母夜叉都稀缺。
因为这种小语种本身需求量小,学的人就少,最主要的是,阿拉伯国家女性地位很低的,女的根本就不接触外人。
所以一般公司也不会请女的来和阿拉伯人对接,男生毕业后非常抢手,完全可以说供不应求。但是女生就比较悲惨了,两个女生最终都没有用专业找工作。
她那个师姐还好一些,考公务员进了外交部,但也不是用阿拉伯语而是用英语。考的是非洲司,当年没多少人报考。
工作也主要是和一些当时局势不稳定的国家打交道,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懂行的人都不选。
孟海娇毕业时找工作也比较困难,她也想走师姐的路,但是没那么幸运,最后没考上。
虽然说会说三种外语,但是阿拉伯语完全没有用武之地。英语这几年的普及率太高,基本上,大学毕业的都会一些。
纯做翻译的工作机会也很渺茫,带一些技术性的,自己又没有竞争力,事务性工作也不好找。
最终在毕业之前,终于用自己的日语,找了一家挺小的日资企业,干了一年,跳到了和疤脸一个公司。
疤脸和孟海娇九月初的第一周,又一起吃了饭,还是没等聊够,家里的电话就打来了。疤脸回到家后才想起来,这两次了,自己还没问人家的个人情况呢,下次一定要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