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而归,以御史中丞陈过庭为代表的文官,大力弹劾姚古丧师辱国,请求斩了姚古。 不过,赵桓可能是觉得最近他杀得人实在是太多了,亦或者是赵桓担忧,姚古在西军当中的威望太高,杀了为引起兵变什么的,总之,赵桓并没有杀姚古,只下旨给姚古降职处分,并将姚古发配去了偏远地区安置。 姚古因此逃得一命。 不过劝姚古逃跑的焦安节就没有这么好命了——他被种师道杀了祭旗。 种师道出征后的第一站就是洛阳以北的军事重镇河阳。 种师道在这里停留了十余日——他在这里训练了士卒,又修整了器甲,然后才领兵继续北上进驻怀州。 一路之上,种师道严肃军法,赏罚公平,让手下将士信服,这使得其部宋军拥有一定的战斗力。 可问题是,种师道手上只有一万多人马,而且大多都是步军,根本无法打大仗。 基于此,种师道命令所有的宋军都向他报道,然后听从他的指挥。 可一众宋军的统兵将领,都不理睬种师道的命令——他们有任何事情,依旧向赵宋朝廷奏禀,赵宋朝廷也会越过种师道直接处理,使得种师道这个宣抚使一点权威都没有。 更让种师道失望的是,赵桓突然下了一道圣旨,让原奉诏向京畿地区聚集的以防乾军秋冬入侵的全国人马,现令全部停止进兵。 种师道早就料定了,李存秋冬肯定会率领大军伐宋,所以他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部署防秋之兵,以期保住赵宋王朝的江山社稷。 这件事,从种师道到达滑州之后就开始谋划和运作,倾注了种师道最后的心血。 种师道觉得,倾赵宋王朝全国的兵力来抵抗大乾王朝的入侵,能不能打退乾军的进攻,都尚且难说,更何况赵桓君臣还始终在这朝令夕改大大耽误赵宋王朝的宝贵时间。 种师道对此感到很悲哀,他一遍又一遍的给赵桓上奏章,希望赵桓能够改变主意。 可种师道的所有奏章,都如石沉大海一般。 种师道在万般无奈之下给赵桓上了最后一道奏章,说明聚兵前来布置秋防的重要性,而且,种师道还跟赵桓说,赵宋朝廷朝令夕改,就会像烽火戏诸侯一样,真等到东京汴梁城再被乾军入侵,将不会有兵马再来及时救援。 可种师道都已经将赵桓比作周幽王了,赵桓仍就没有回复种师道的奏章。 对此,种师道失望透顶。 而且种师道美其名曰是河北河东宣抚使,河北河东两地的兵马全都归他节制,实际上他能管的只有他带来的这一万多人马。 种师道因此开始变得消沉起来…… 其实—— 赵桓之所以不愿意搭理种师道了,还下令诸路防秋兵马停止向东京汴梁城集结,除了赵桓正忙着跟保守派的宋臣清算赵佶时代的重要大臣牢牢的抓住皇权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赵桓与宰相徐处仁和吴敏想到了一个逆风翻盘战胜大乾王朝的办法。 而且,这个办法还不需要赵宋王朝劳师动众。 而这个办法就是策反辽国旧臣和原本属于赵宋王朝的旧臣,让他们起来反抗大乾王朝,然后与赵宋王朝里应外合,共同灭掉大乾王朝。 吴敏跟李纲是老朋友,他对赵桓说:“李纲人品正值,以其诗文而言,亦雄深雅健,磊落光明,非寻常文士所及,必是忠肝义胆之人。 徐处仁则对赵桓说:“大乾灭辽后,李贼囚禁天作,尽占辽国皇室、宗室之女,辽人必视为奇耻大辱,若有人愿去串联,必可使辽人纷纷暴起响应,任地时,我大宋与之里应外合,必灭乾兴宋也。” 恰巧,李存派遣使臣萧仲恭来赵宋王朝质问赵宋王朝为什么要毁约主动攻打已经答应割让给大乾王朝的河北和河东两路疆土? 萧仲恭的母亲是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小女儿,换而言之,萧仲恭的母亲是耶律延续的小姑,萧仲恭是耶律延禧的表弟,另外萧仲恭是原辽国枢密使萧挞不也之孙﹐中书令萧特末之子。当年耶律延禧西逃天德军﹐萧仲恭任护卫太保,兼领军事。后来,耶律延禧被张宪和张再兴俘虏时,他也一同被俘虏,然后投降了大乾王朝。 赵桓觉得,李存灭辽以后,对辽国的皇室和宗室做得确实是太过分了,或许真会有一些忠于辽朝的旧臣和辽国的皇亲国戚想要复国,而且,李存任用了大量的赵宋王朝的旧臣,他们赵氏对士大夫阶层向来宽厚,肯定会有不少在迫不得已之下投降大乾王朝的赵宋王朝的旧臣心念故国,只要有人去串联,他们一定会帮赵宋王朝灭掉大乾王朝的。 赵桓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逆风翻盘打败李存的天赐良机。 只是,赵桓不知道,萧仲恭能不能担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