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这样少有的大仗,双方战兵死伤不多,可是所牵连谌众,死伤的百姓更是巨大,付出的代价可谓天文数字,随后的五年中,河南、山西久久缓不过气来,大批的饥民逃亡湖北、河北... ... 。
章子俊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出奇兵减少庞大的后勤,步步为营,抢占有价值之地,巩固一地,发展一地,建设一地。目前乌梁素海这一片实在太好了,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不出三年就能成为塞外江南,重要的是周边还有急需的铁、煤、油、盐等矿产。
章子俊在給朝廷的“报告”中也是这样说的,先从整个地理情况说起,再说到如果放弃这一片土地将会面临着什么,连往后三十年所发生的事用推理的方式说了出来。反过来又说了在乌梁素海建一个城后,可以极大缓解整个大西北粮食问题,整个延绥将成为大后方,而不是目前的最前线。
各种利弊,大道理说的头头是道,可是就目前朝廷上这帮人根本就没有一个顶用的,全在相互斗争中,争权夺利,要么就是抱团取暖,保住官位,朝中根本无人理睬,就这样章子俊的奏折被压在通政司吃灰。
在章子俊看来,朝中混乱,自己在朝中又没有后台,反正已经上报过了,加上还有皇帝给自己的金牌,如果几年后有人参劾也不怕,可以放开手脚按自己的套路“乱搞”,在这些明朝人看来一些有违祖制,有违朝廷法令,私自制定一些法规等,这位巡抚全做了... ... 。
当前来督军的侍郎周石来到绥德后,就萎缩不前了,朝廷的邸报,地方的塘报早就传给了章子俊,作为延绥巡抚要求侍郎周石带领京兵入驻榆林,可是这位能在书本中夸夸其谈的侍郎周石显然是草包,被京营中的几位参将架空了,又出了许多馊主意。
“周大人啊,不能再往前了,朝廷的旨意是守住边关即可,此地作为边关首府,不是我等胆小怕死,当然是先要保证主地不失,再另觅战机,发现敌兵主力,围而歼之。”
就这样侍郎周石带来的一万京兵猫在了绥德不出,作为延绥巡抚章子俊是调不动周石带来的一万京兵,这一万京兵只听朝廷兵部的命令,所以章子俊也懒的管,说穿了这些人是来刷怪升级的,而不是真的守边拼命。
回过头来再来说一下此时的战场,褚茂林一看这样下去要遭殃了,虽然鞑靼骑兵被打死了许多,更多的被后面自家的马撞翻或是相互践踏造成死伤,可整整一千骑兵的冲锋,前面的人倒下了,挡住了后面冲锋的速度,在没有听到后退的号角时,还得往前冲,很快就冲到了距明军百步之内,不出几个呼吸间就能刀兵相见了。
明军这一边褚茂林看到鞑靼骑兵距离自己的军阵不足五十步了,也就慌了,连忙挥动手中的绣春刀,指挥后排掷弹兵出列扔火雷,这第一波火雷扔的很整齐,三百枚火雷就在阵前二十米至三十米之间形成了一堵火墙,把冲在最前面的几骑鞑靼给挡住了,战马一看到有火,就不听使唤了,自个斜着往边上跑。
这可苦了褚茂林,正面起火挡住了鞑靼进攻,往两边跑的鞑靼骑兵反而绕到了明军的侧翼,正好从侧翼攻入明军的火枪阵。对于这样的情况,褚茂林早就跟章子俊商讨过,把第三排的火枪兵分成二组固守二个侧翼,掷弹兵同样分出百人防守两侧,不停地扔弹,虽然绕到侧翼的鞑靼骑兵不多,明军在慌乱变阵中,还是有几十骑鞑靼冲进了明军的阵内,不多时没有刀斧防身的火枪兵、掷弹兵被杀的乱作一团,许多人扔掉手中的枪弹往后奔逃。
就一会功夫死伤几十人,好在鞑靼骑兵人数少,在砍杀中,这几十人的鞑靼骑兵,慢慢地被火枪兵射杀。
此时鞑靼的收兵号角也响起,是因为看到明军阵前瞬间起火后,挡住了最后的冲刺,不得不收兵。
褚茂林惊出了一身冷汗,险啊,要是冲进阵的鞑靼骑兵人数再多几人的话,说不定自己的军阵就被冲散了,已经有许多兵往后逃了,这种逃离很可怕,会迅速带动周边不明真相的人一起逃。
鞑靼这一次的进攻伤亡巨大,三队游骑合起来有千人,结果一波冲锋后,死伤三百多人,也就意味着已经被打残,一支军队如果死伤三分之一的话,将很难再次发起进攻,也就是说进攻失败。
反看明军第一轮的火枪齐射很有效,直接干翻了将近百人的鞑靼骑兵,而且跑在最前面的都是鞑靼军队中的勇士,这一轮从鞑靼进兵二百米处开始射击,直到接近百米时的第二轮射击,往后就乱了起来,鞑靼自相践踏死伤一大半外,实际被火枪击中也就是百人,命中率百分之三十。这对褚茂林来说已经很满意了,自家伤亡三十八人,这些伤亡被从侧翼冲进来的鞑靼兵所杀伤,从这里就能看出,火器优势巨大,如果不被敌兵接阵的话,将是零伤亡了。
再来看这波鞑靼骑兵,除了几十人穿着铁甲外,其余只是一些简单的护甲,这些护甲根本就防不住尼米弹的杀伤,可不知道鞑靼在列阵时,就已经进入了火枪的有效射程中,因为在固有的观念中火枪只能打到百米远,而有效杀伤在八十米到五十米内。
鞑靼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