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砸进纷乱中> 33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32(2 / 2)

怎么能一事无成!这样怎么警示后人?!如果不愿南行,那就迁都于此!”

于是,迁都一事便这么定了。迁都后,改旧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司州改为恒州。

太和十九年(495年),有诏规定了迁都后的丧葬规则:

迁往洛阳之人,自此之后,都归葬邙岭(河南省偃师市北部),不得再葬于恒州、代州,也就是说,迁往洛阳的人,就只能葬在河南境内,不得返回代地安葬。

有夫先葬在北的,妇在南去世,宜返回代地安葬,移父就母或移母就父,都是可以的,但,妻必须从夫,夫先安葬在北,妇今丧在南,妇人从夫,宜返回代地安葬,若反过来,妻子的坟在恒州、代州,夫在洛阳丧,那么就不能葬于恒州、代州,没有夫从妇、以尊就卑之理。若要葬于其他地方,也是允许的。

对官员也有规定:

户属于恒州、燕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恒州东部、幽州北部置燕州。燕州治在今北京昌平区东南沙河镇辛力庄),人却在京洛任职,那么去留则尊重当事人的选择。

这个丧葬规定,仅对恒州、代州以及洛阳之地,其他诸州,则随意,不受此规定限制。

拓跋宏虽然雷厉风行,但,在迁徙一事上,并没有强硬要求,一些代都的旧贵,并没有全部迁徙,以迁徙者,也任他们往还。

这也是当时形势所迫,毕竟反对迁都的人占多数,拓跋宏使计让迁都成行,但,对于人来说,却不能强硬要求,否则会造成诸多的不稳定。

只是,留下的这些旧贵,反倒成了日后动荡的主力,咳咳,狗熊这里又要挖坑了,后面再讲。我去!这坑左一个、右一个的,填不急了!哎呀,狗熊羞涩啦……

嗯嗯,羞涩之事,先放一边,言归正传哈。

迁都洛阳后,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

至于为什么改姓“元”,没找到原因,拓跋宏总不能是一时兴起,在众多汉字中,随便这么一指吧。

注意注意!敲黑板中,北魏拓跋宏迁都后,拓跋氏便被元氏取代了。

冯太后和拓跋宏的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因为是在年号“太和”年间进行的革新,史称“太和改制”。

只是,这些措施,都得时间去验证,大部分改革都不是立竿见影的,都得用时间去证明,如果每个人都能有远见,都能预见变法的好处,都能积极的完善制度,都能很好的去执行,那么“吴起变法”不会夭折,商鞅也不会以悲剧收场,“王安石变法”也就不会出现反复,最后沦落为党派之争的工具。

同样,“太和改制”尽管在现在看来,确实有着长远的好处,可在当时,却触及了一些人利益,还有些人不愿意改变,觉得在舒适区挺好的,所以,也生出不少因反对改制而引起的叛乱。

这些叛乱中,首先当提的,便是废杀太子拓跋恂(元恂)。

冯太后的哥哥冯熙,与太和十九年(495年)三月去世,前面讲乙浑谋反之事奏闻冯太后的拓跋丕,让元宏前往代都奔丧。

但是,代都平城为旧人聚集之地,还留在代都的,都是反对迁都之人,元宏若去奔丧,就等于羊入虎口,肯定会有多方钳制,导致变革夭折,所以,元宏坚决不去。

还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从古至今,岂有天子亲赴国舅之丧的?天下至重,君臣颠倒,你这是害我失去君德!”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