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三国骑砍>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举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九十一章 举例(1 / 2)

夏侯尚头戴斗笠以两层黑纱遮面,同时还带着细麻布缝制的口罩,宛如一个病患。

他与夏侯霸一起行走在麦城码头边,身边没有第三人,口吻随意:“刘备刚强,无意接纳流亡归附之人。田孝先亦有抑制各家之心,我夏侯氏满门,也就只有仲权能效力于汉。”

夏侯献这个堂侄儿在北伐期间没有积极为汉室效力,现在机会已经错失,也就做一做参议之类的清贵官职,很难接触实权职务。

没有实权职务,就做不出政绩,没有政绩,在汉室就很难晋升。

这跟后汉、曹魏不同,新汉朝廷内有一种竞争性;元勋旧人尚且要看功勋、资历和政绩,更弗论新归附的夏侯氏家族。

夏侯霸想不明白,皱着眉头,心情谈不上高兴:“理应广开方便之门,赦免轻罪者,使戴罪立功。这样北方诸人有退路在,自不会玉石俱焚。哪似如今,咄咄逼人,不留退路。”

“呵呵,仲权此言不对。”

夏侯尚手里拄着一条藤杖,察觉远处码头有一伙人下船,就身子微微前倾做佝偻状,步履放缓:“曹丕不可降,和洽、杜畿、刘晔、华歆、王朗、高柔、司马懿等人如何肯降?”

自家也就投降的早,跟张飞有姻亲关系,手里没有沾染太多汉军的血,不然怎可能有现在的地位?

千余部曲就屯养在飞虎山,这是汉朝廷给夏侯氏起家的本钱,也意味着夏侯氏的道路已经被规划了,子弟只能从戎,别想继续转型。

转型为新兴世家……现在看来似乎不是一件好事情。

新兴世家虽然还没展露出什么危害,可跟三恪家族为首的汉室军功贵族是天然对立的。

朝廷官位就那么多,到底是军功贵族充任呢,还是有世家子弟、世家教育出来的寒门名士来担任?

夏侯尚脑海中分析魏帝国、新汉帝国内部的成分构成……很遗憾,汉帝国的军功贵族更为强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过程里占尽了天下大义的便宜,招降纳叛十分顺利;也使得内部兵权始终处于一种三元均衡的状态。

一方面是谯沛乡党,一方面是积极向曹氏靠拢的降将,这些降将认曹氏,不认汉室;另一方面是因为许昌朝廷的原因向曹操投降的军队,如刘勋、臧霸、张绣、马腾、高干之类。

最后这股势力属于不断被清理的对象,而谯沛乡党与外姓将领、降将之间,也存在某种隔阂,相互未能融合。

所以魏军内部有清晰的派系界限,不可能团结起来,这就给了世家插手、控制兵权的机会。

汉军不同,都是围绕荆州军发展来的。

荆州军入益州,发展出刘备的益州兵,张飞的巴郡兵,荆州留守部队里有关羽、马良,田信根基在荆南的湘州军,诸葛亮的军队也由益州兵、荆州军吏构成。

从根源、发展历程上来讲,汉军成分很纯粹,设立三恪以来,田信又推动部曲折换食邑政策,消泯了内部将领的部曲私兵。

汉军是一体的,田信推动军中教育,军中选士;关羽、张飞小面积施行,汉室的羽林兵、虎贲兵以及北军五校营本就有培养军吏的历史传统。现在不过是恢复传统,并加大培养、选士范围。

结果是致命的……对北方从逆士族来说是这样。

都觉得汉朝廷控制疆域扩大,理应会缺很多官吏,这是无法缓和的问题,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汉朝廷不可能有充足的储备官吏,否则不会让三公九卿等高位空悬那么久。

然而汉军一边裁军,一边安置军吏,解决了军费预算过高,军吏安置、地方官吏不足的三个问题。

汉朝廷不缺官,为什么要挤出位置来安置世家?

事情就是这么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自己这些人已经被规划了命运,有十五年左右的闲置期。

十五年后,汉室朝廷内格局巩固,还能有自己这些人什么作为?

一时不知该怎么劝夏侯霸,好让夏侯霸积极效力,争取跻身公卿之位的机会。

国初的公卿之位,很重要,能以公卿致仕,家中一个世历两千石的资历、门楣是可以保证的。

世历两千石……多么陌生的词汇,陈群设立、推广九品中正制以来,各家的目标则是上三品出身。

世历两千石,郡守也是两千石;可在现在的大魏,郡守才是个五品官,不上不下位居中流,怎么看都不如《九品官人法》来的直接。

诚然,陈群推动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乡间、在野名士手里争夺察举权,将地方士族掌控的舆论权收归朝廷,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小中正负责。

可地方士族只是小家族,哪里比得上朝廷中枢的庞然大物?

九品官人法的创立、发展,不管其本意、目的是什么;在施行过程中,察举权被中枢官员垄断是必然,这些中枢官员是什么出身?

如果大魏得以长兴,以夏侯氏功勋、门第、影响力,家中嫡流子弟怎么也能评个上三品;庶流旁支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