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中华英贤>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弃(1 / 1)

帝喾之子名叫弃,帝尧封官为司稷。

教民稼穑利天下,泽及黎民万世祭。

后稷,名弃,帝喾之子,母亲姜嫄。帝尧同父异母的兄长。弃的出生有一段传奇故事:母亲姜嫄在野外踩了巨人的脚印,因此而怀孕。生下弃以后,母亲认为这孩子是妖邪,不吉利,就把孩子抛弃到野外。第二天,人们发现一群牛羊在那里为孩子喂奶。姜嫄不服气,又将孩子扔到远处的山林里。没有想到,次日观看时,山林里竟然有狼在给孩子喂奶。姜嫄更以为是怪物,就将孩子抛弃到结了冰的水塘里。她更没有想到,刹那间,一群鸟儿立刻飞下来用翅膀垫在孩子身下。姜嫄感到儿子很神奇,就抱回家把他养大了。因为最初想抛弃,帝喾给孩子取名弃儿。

弃为小儿时,爱植树木,种麻菽,就是游戏的时候也喜欢栽麻种豆,从中悟出了不少种收耕作的道理,麻和豆子都长得很好。长大后成为稼穑(播种和收割庄稼)的能手。尧在担任陶侯的时候,任用弃为大由之官(大由就是大农,那个时侯,东西耕种的田叫做西横,南北耕种的田叫由),管理农田之事。弃担任大由之后,精心指导陶邑百姓稼穑,加之风调雨顺,陶邑年年稻黍丰收,百姓无不称颂。

帝尧陟帝位之后,任命弃为司稷(后人误将司字写成后字,所以,后世之人称司稷为后稷),专门管理耕稼之事,封弃于邰(山西稷山至降县一带)的地方

弃担任司稷以后,即去了邰邑。他在汾水下游选择了一大片地,作为他的耕穑之地和训练场所(晋代杜预《左传注》、《后汉书?地理志》均载:“今闻喜县西五十里有稷山亭。”《水经注》:“汾水又经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地方以人出名,这个地方后来就取名稷山。稷山县后边那座山叫“稷王山”。《水经注》:“汾水又经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去介山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汾水流域是后稷教民稼穑的主要地区,其后发展成为周族的发祥地。周人长期活动于此并为纪念他们的先祖后稷,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稷山县境内的稷王山、稷王庙、稷亭、后稷被丢弃的冰池村、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纪念后稷裔孙古公的古堆泉、古水等等)。一切基础事宜做完以后,司稷先将五谷按时令播种出来,然后令各诸侯派遣弟子前来学习。各地弟子来到之后,司稷便手把手地进行教习。一批教好了,再换一批。到了后来,司稷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母亲姜嫄就从帝都搬过去,住在了稷山,帮助弃儿教授稼穑。(姜嫄病故以后,帝尧和弃遵照母亲的遗愿,将母亲葬在了故居。今绛县烟庄村存云岭的凤凰岗上有姜嫄坟。乾隆三十年,姜坟墓祠进行过重新修整。《绛县志?经修姜源祠》载:县之烟庄,旧有姜坟圣母墓、庙,世代辽远,肇建不知……而居民香火岁时特盛。)

司稷顶着烈日,冒着酷暑,辛辛苦苦地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种田能手。弃“教民稼穑”,天下尽得其利,弃之于民,功莫大焉,帝舜封弃于邰,赐号曰:“司稷”。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别姓姬氏。”其后子孙繁衍,逐渐强大,是为周。

河东的汾水流域是后稷教民稼穑的主要地区,其后发展成为周族的发祥地。周人长期活动于此并为纪念他们的先祖后稷,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迹。如稷山县境内的稷王山、稷王庙、稷亭、闻喜县的姜塬墓、后稷被丢弃的冰池村、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纪念后稷裔孙古公的古堆泉、古水等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