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鲁国施良娣 贵族才女嫁布衣,
甘受清贫求仁义 世代夸赞贤良女
施良娣(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鲁国人,出身贵族家庭,她的父亲是为帝王掌握鬼神祭祀的“太祝”,。
施良娣出生在贵族家庭,知书达礼,明媚灵巧,秀外慧中,才貌双佳。要找一位金龟佳婿易如反掌,然而她却偏偏拒绝了众多王孙公子的追求,嫁给了芒鞋布衣的黔娄子。
黔娄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周朝上下对其评价极高。
施良娣豪气如云地从贵族家庭的娇女,变成了平民庐中的黔娄夫人,从此躬操井臼,并下田与丈夫一同耕作,晨兴理荒废,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但他们夫妻俩夫唱妇随,情好无间,他们一起在乡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丈夫黔娄著名的篇章《黔娄子》四篇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
由于《黔娄子》一书初始形成时调子谈得太高,似乎还未能与眼前事物产生密切的关连,因而也未得到大家的推崇。施良娣挟其家学,于枕畔私语或桑荫闲话中,不断把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道理灌输给丈夫,认为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放吉、凶、得、失、悔、吝、忧、虞之象明了!便涵盖了古今万事万物,究察了宇宙天人之际。黔娄根据夫人的意见,对以前所写的四篇论著,加以充实、订正,加上了解人类自然的天性,洞悉其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态行为”。在施良娣的帮助下,黔娄重订的《黔娄子》四篇,轰动了齐鲁一带,士子们悉心研究,因它学究天人,于是奉它为圭桌;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有益治国安邦之道,对于黔娄的渊博和修养非常心仪。鲁共公想立他为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鲁共公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他的生活,黔娄也以无功不受禄而拒绝。当时连年荒旱,又逢巨风肆虐,黔娄和夫人衣食艰艰难,达官显贵们纷纷馈赠,都被他们婉言谢绝。迫于生计,他们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自食其力。齐威王听说高士黔娄来到齐国,就想聘他为国卿,也遭了夫妻俩的婉言谢绝。
黔娄弃繁华富贵如敝履,拒绝楚国等诸候国要他作相国的请求,过清贫而逍遥的生活。施良娣坚决支持丈夫的所为,陪着丈夫过着清贫的生活。
黔娄死时,孔子的高足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身着旧绨袍,垫着烂草席,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不禁为之心酸,建议:“斜尔其被则敛矣!”意思是说把衾被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他没有想到,施良娣竞回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也。” 曾参无言以对,深感惭愧,旋即又嗟叹道:“先生之终,何以为溢?”曾参的问话刚结束,施良娣立即回答:“以康为溢。”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口,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溢为康乎!” 施良娣正色道:“先生在日,鲁君欲任为相,辞而不受;齐君欲聘为卿,亦辞而不受,是有余贵也。鲁君尝赐粟三千钟,齐君亦屡欲予以报酬,均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困,不忻忻于富贵,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以康为溢,谁曰不宜!”曾参听罢,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呼:咱斯人也,而有斯妇!”
葬夫之后,施良娣继承夫君遗志,设帐授徒,专心教化,仁慈俭约,成为后世为**者值得敬仰的典范。
施良娣的贤德流传千古,成为后世之人学习的榜样。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道“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道出了施良娣成为春秋隐士黔娄红颜知己的真谛。唐代大诗人元稹在《遣悲怀》诗,吊唁亡妻中写道:“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将其妻比作施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