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叔齐孤竹君,互让帝位美名传。
饿死不食周朝黍,二贤捐躯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殷代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国君的两个儿子,兄伯夷,弟叔齐,系同父异母,是中国古代最有名望的贤人,其他书友正在看:。
孤竹国君生前有言,要立叔齐为君。孤竹国君死后,大臣们遵照老国君的遗嘱。要立叔齐为国君,叔齐说:“父死,君位理应立伯夷,他为长兄,我不能先继王位。”为了让出君位,叔齐逃离了孤竹国。大臣们要立伯夷为国君,伯夷说:“立叔齐是父亲的遗命,自己不能违父命而立为君。”伯夷不肯接受,也逃走了。俩弟兄以前听说西伯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仰慕周文王贤德之大名,他们各自出逃以后,竟然不约而同都往周的方向去投奔,出逃的路上,两兄弟不期而遇。快到西歧的时候,西伯却殁了。武王车载诸神主,说是奉了文王遗命,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左右的人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啊!”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武王平定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做周朝的臣民。为了坚持节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山西永济县南),采些山菜来充饥。在首阳山上,他们作了一首歌,歌词是:“登上那个西山呀,去采些薇菜。以暴臣取代暴主,还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哩!神农、虞夏的时代已很快地过去了,叫我到哪里去好呢?唉!我将死了,命运真是衰薄啊!”当地樵夫问道:“贤人不食周黍,可普天之下全属王土,山菜也是周朝的呀!”伯夷、叔齐顿悟,连山菜也不食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二贤死后,武王以将军礼将二贤安葬在首阳山下(今永济县长旺村南、风陵渡谭郭村北)。
《汉书.地舆志》中记载了 “首山祠”。东汉熹平年间,蔡邕所撰夷齐庙碑有“登山升祠”的记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雷首山有夷齐庙,一日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也。”北宋黄庭坚《伯夷叔齐庙游记》中说:“伯夷叔齐墓。在河东蒲坂雷首之阳,见于《水经》,地志可考不妄,其即墓为庙则不知所始。”“元祜六年,予同年进士、临菑王辟之为河东县,政成乃用,四年九月大享赦书,以公钱七万及废彻淫祠之屋作新庙,凡三十有二楹。”明成化元年(1465),佥事胡溢请于朝廷,要求岁岁祀奉。成化二十三年(1487),御史张泰、河东守道王存礼主持重修二贤祠,薛椹《重修二贤祠记》云:“二贤墓归有殿堂厅门9间,年久失修,木腐瓦圮。 新后:“增两庑厅厦共计十间,坚偏一性所六间,偏一斋所六间,偏一墓,偏一祠,偏一东西清风高节,偏共二,碑亭二间,井亭一间。周围列垣墉以丈计,共二百有奇;南北长阔以丈计,九十有奇,较之旧制奚啻十倍,又树柏百有十株。昔所有者饰之,昔所未有者增之,规模宏阔,克称祠宇之雄。”嘉靖四十五年(1566),张四维在《首阳夷齐祠记》中载:“嘉靖乙卯(1556),秦晋地大震,祠乃尽圯”。十年后,吴一澜任河东守道,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主持重建首阳祠:“凡为正殿五楹,殿左右各有庑共为楹六,殿前为献殿三楹,又前日中门楹如献殿之数,又前日棂星门者楹亦如之;殿东日致齐所,有前堂,有后堂,有左右廊,前后共四;有钟楼,有鼓楼,以楹计,凡二十殿;西日宰性所,有二堂,各为楹三;二所由殿中门外左右分,各树坊表其道,又为碑亭二,在双冢前为井亭一。缭以崇垣轮广,凡若干计,奕奕新庙,突出于层冈茂柏之中,河岳中条相顾,顿生色矣。”清光绪《永济县志》载:“伯夷叔齐墓,在首阳山二贤祠内,二冢并列,有巨碑书‘古贤人之墓’,冢上下四周大小古柏四十余树。”“二贤祠,伯夷叔齐庙也,在县南五十里首阳山麓......庙树二坊,祠中多古柏,有围一丈五六尺者不知其年岁。”祠内存唐碑4幢,即颜(真卿)鲁公碑、韩(愈)吏部《伯夷颂》、梁升即八分书和丁约立石;宋碑五幢,即庆历六年(1046)黄载碑、元佑六年(1091)黄庭坚碑、司马(光)温公诗石、刘永言书和宋知府蒋堂首阳赋石;金碑一幢,即泰和四年(1204)河东县令王文蔚碑;元碑三幢,即至元十八年(1281)封二贤祠 、知府杨君宽修祠记和元贞元年(1295)小碑等。碑文多颂扬夷齐耻食周粟,采薇首阳,以至杀身成仁的“高尚气节”。民国27年(1938年)二贤祠被侵华日军焚毁,墓冢尚存。
伯夷、叔齐贤明,流芳百世,后人称赞。孔子赞曰:“天气寒冷,才会晓得松柏是最后凋谢的。”贾子赞曰:“贪婪的人为财而死,英烈的人为名而死,夸涎的人为权势而死,一般的人只顾自己的生命。”冠《史记》列传之首的《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