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中华英贤> 帝尧放勋是名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帝尧放勋是名君(1 / 2)

帝尧放勋是名君,治洪抗灾都平阳。

稷山稼穑济万民,君位禅让美名扬。

放勋(约前2216年),帝尧。帝喾之子,黄帝玄孙。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继帝挚陟帝位。

尧母庆都在耆地住娘家时生帝尧于丹陵(山西黎城县境。《山西通志》:“《周本记》作耆,又作諬。今黎城东北二十里有故城。”是炎帝神农氏居住的地方。《竹书纪年》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竹书纪年义征》:“耆,姜姓国名。炎帝自伊徙耆故曰伊耆氏。伊即帝尧母家” 世本》:“青龙感之,服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

庆都生尧期间,帝喾母亲握裒过世,正在葬期,帝喾擗踊哭泣,哀毁尽礼。一直等到握裒大殓已毕,才给新生的儿子取一个名字,因孩子生在外边,取遥远的遥字别音,取名尧。帝喾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也顾不下庆都和儿子的事。后来因国事繁忙,也没有顾及庆都母子,庆都带着儿子住在娘家,直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帝尧小时先随外祖父家的姓为伊祁(耆)氏,后又称陶唐氏(约前2216——约前2098)。

帝喾年迈之时以占卜确立帝位传人,帝喾殁后,长子挚即帝位。帝挚封尧于陶(山东定陶县西北)。尧到了陶邑以后,首先考虑的是民生。他非常注重耕稼。他知道弃在姜嫄的教导下,潜心研究农耕,对耕稼非常精通。于是,他遣人前去亳都郊外把姜嫄、简狄两位母亲和弃、契二兄长接到陶邑,命弃管理农耕,命倕授徒制陶。

在陶期间,陶侯治绩彰彰,有口皆碑。帝挚将尧改封于唐。尧到唐地之后,建城于河东雷首山(《通典》:“尧旧都在蒲”,《水经注》:“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 《蒲州府志》:“所谓壶口之雷首中条山,俗亦称之为尧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尧城。”《史记?秦始皇本纪》云:“昔唐人都河东”。)。帝挚殁后,帝尧陟位(《史记?五帝本纪》:“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尧陟位后迁都平阳(《阚骃十三州记》:“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今临汾塔儿山周围的汾浍平原地带就是当年“唐尧”统治的“唐国”属地,其“帝都”之墟当为今考古发现的山西襄汾之陶寺遗址。《汉书集解音义》:“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平阳‘尧都此’。”)

帝尧任命弃为司稷(后人误将司字写成后字,所以,后世之人称司稷为后稷),专门管理耕稼之事,封弃于邰(山西稷山至降县一带)的地方;任命契为司徒,专掌教化庶民之事(《列女传》:“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其他书友正在看:。”);任命羿为司衡,逢蒙副之,专掌教练军旅之事;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使农业生产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叫旸谷的地方,观察日出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春分,并参考鸟星的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时间最长的那天为夏至,并参考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观察日落的情况,以昼夜平分的那天作为秋分,并参考虚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以白昼最短的那天作为冬至,井参考昴星的位置来校正。二分、二至确定以后,尧决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每年的农时正确,不出差误。帝尧的英明决策使我国的农耕文化出现了飞跃进步。

尧的时代, “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为解民于倒悬,征询四岳(四方诸侯首领)的意见使鲧、禹父子两代治理肆虐的洪水。

帝尧时代,有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野有遗贤,埋没人才。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帝尧时代海内政治清明。

帝尧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年迈之时,决定不传子而传贤。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便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帝位传人。四岳推荐了舜,说这个人很有孝行,家庭关系处理得十分妥善,并且能感化家人,使他们改恶从善。尧决定先考察一番,然后再行决定。

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舜和娥皇、女英住在沩水河边,依礼而行事,二女都对舜十分倾心,恪守妇道。

尧又派舜负责推行德教,舜便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诲,普遍依照“五典”行事。

尧又让舜总管百官,处理政务,百官都服从舜的指挥,百事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