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时。真要是到了那份上,就没那么多主动权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社员们所没有想到的,那就是学校的不少老师也开始积极备考,不单有小学初中的,甚至有些高中老师也报名了。
其实仔细一想也有道理,本来学校里的好多老师都是由知青担任的,会起这个心思也正常。各个学校的校长也就是叮嘱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别的也就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因为范围波及得太广,以至于一时间连毓秀她们这些小学生都忍不住碰头聊天,说一说谁准备高考了,猜一猜谁有可能考上大学。
毓秀坚定的认为唐老师最厉害了。
“唐老师的语文课教得多好呢,上回算术老师请假几天,他还帮咱们上算术课,多了不起。”
这个想法得到了其他小伙伴的赞同,就是意外听到这话的唐老师很是哭笑不得。他本来就是返聘回来上课的,五十好几的人了,还参加什么高考?考上了又咋样呢?读个几年出来,他还干得动吗?
啼笑皆非的唐老师先是谢了毓秀,而是才道:“祖国的未来是要看你们年轻一辈儿的,老师年纪太大了,就让老师继续教书育人,看你们成才吧。要是将来,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人考上了大学,记得回来说一声,也让我看一看那大学录取通知书。”
参加高考,考上大学……
毓秀几个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听了太多关于这些的消息,哪怕仍然还处于懵懂之中,可有些事情本来就不需要完全理解。即便不太懂,有些想法也会如同种子一般,落地生根,直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里,储备够了营养,无声无息的破土发芽。
对这群小孩子而言,这属于难得的新鲜事儿。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这个话题,倒是跟压力无关,毕竟多数人都是正常的,像何小红这样的奇葩属于万中无一的。有个别孩子不喜欢这个话题,纯粹是因为他们的爹或者妈,就是知青。
在这个事儿上,甄珠和甄卓凡被无情的排除在了知青子女的队伍之列。
周萍打从一开始就没关心过高考恢复这件事儿。
儿子闺女都还小,她本身也不是那种特别高瞻远瞩、目光长远到能够提前好多年规划未来的人。至于她本人,虽说她是高中学历,可这并不能代表什么的。城里人有念到高中的,乡下人同样也有念到高中的,成绩的好坏跟学校是有一定的关系,却没有必然的关系。
就说周萍好了,她是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本身倒也能读书,可在十多年前那种大环境下,她没跟着跑去闹事已经算是好学生了。至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种事情,就别奢望了,更别提她当初还有不少家务事儿要做,没那个心思也没那个时间精力。
而眼下,她结婚都十多年了,以前学到的那些个文化知识早就被柴米油盐磨光了。仔细算下来,也就是甄卓凡还小的时候,她为了教儿子曾经复习过小学课本。再后来,甄卓凡学习成绩极为优秀,不单他自个儿不用人管,还能帮着管教妹妹。从那时起,周萍就再不曾捧起过书本了。
退一步说,考上大学然后回城……被她哥她妈继续剥削吗?
周萍放弃得特别快,几乎是一秒就决定了。
不过,其他人又不知道她的想法,甄家老屋那边还对此事进行了一番热烈讨论,最后由甄讨厌拍板决定,想方设法联系到甄兴华,让他赶紧回家来。尽管甄讨厌对周萍这个儿媳妇很是不满意,可不满意并不代表就希望离,周萍生了两个孩子,甄讨厌无论如何都不希望她的孙子孙女没了妈。
也就是这次甄家老屋的家庭会议,让年岁尚小的甄美听了去,才有了她主动送上门找踹一事。
甄兴华是十一月下旬回来的。
让人没想到的是,甄兴华才刚到家没两天,周大舅又来了。
其实来弟是知道的,在她所知道的原始剧情里,周家人一共来了四次,其中周大舅来了三次,周外婆也来了三次,其他人就没写得那般清楚了。不同的是,周大舅是前三次来的,周外婆则是前两次外加第四次。
而这一次,自然就是周大舅第三次登门讨钱。
问题是,来弟就算知道剧情,可她并不知道具体的时间。只记得事情发生在1977年的年底,具体到哪一天却是不清楚的。再说了,就算她知道又能咋样?提前告诉甄珠?理由呢?哪怕她明确的知道第三次会出大事,她依然没办法剧透。
也因此,在看到周大舅那大块头从自家门前经过时,来弟两眼都瞪直了。可她什么都没做,就这么直勾勾的看着人走远。
周大舅其实发现她了,就眼角瞥到一个小孩儿坐在院门的门槛上,两眼发直的看着他。可他又不认识苗家人,哪怕之前在妹妹家见过这孩子,这都好几个月过去了,当初的小光头也长出了头发来,他压根就没把人对上号。
来弟目送他远去,直到那大块头的背影彻底消失在了田埂尽头。
十一月下旬早就步入了农闲时分,今个儿上午又有些阴雨绵绵的,去地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