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复说:“萧兄弟,你刚才说孙思邈,也是个道士吗?”
萧天枢说:“是呀!他活了142岁呢!七十岁的时候,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见到他7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太宗想授予孙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年复笑道:“果然是道士,看着长生不老的架势,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且又有医术养生,还能活不长寿么……”
萧天枢说:“他将疾病按能否医治,分为四类:第一类为“不治而愈;,第二类为“须治而愈”,第三类为“虽治难愈”,第四类为“真死不治”。在他看来,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治好,他说:“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理,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这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是一种积极而正确的医学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
年复说:“由此观之,道教各种各样的治病保健的理论和技术,是世界文明宝藏里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兼取西医之所长,相互补充,精益求精,将为现代医学文明做出更多更新的贡献。”
萧天枢说:“道门中人在炼制“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时,讲究恰当的气候、时辰、地理位置等。因此,道门中人大多注重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热心致力于对自然界玄妙变化的探索,像《道藏》中就有许多著作反映了道门中人观察天地的活动,如《太上洞玄宝元上经》主要是对天体星宿与地象的观察记录;《雨炀气候亲机》主要是对云雨气象的观察描述。对天的观察获得了天文知识,有些道士同时也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如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李淳风,便是当时杰出的天文学家。李淳风博古通今博览广识,对天文、历法尤为精通。他所奉命编撰的《麟德历》在唐代行用了六十余年,他还撰写了《晋书》和《隋书》中的《天文志》、《律历志》及《五行志》,对中国天文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对大地的观察获得地理知识,据有关研究表明,道士所重的《五岳真形图》中已有了地图学上最早的等高线画法,而且《五岳真形图》确与五岳的实际地形地貌有关,它大致能反映当地的地形和路径,可以说是古代道士所描绘的有独特价值的五岳古地图。
年复说:“另外,道士们在实践“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的过程中,还对我国的矿物学、化学、体育学、营养学、养生学、性心理学、性医学、武术、兵法等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巨大贡献。可以说,没有道士们对各门科学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科技。道教从人的生存立场出发,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维持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这对我们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道教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而又相互联系和谐相处。同时又认为万物各有其性,应该顺应物性,让万物自然发展。《太平经》说:“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著名道士成玄英在《南华真经注疏》中说:“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无容私作法术,措意治之,放而任之,则物我全之矣。”
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天道无为,任物自然”的原则,让宇宙自然发展。这种放任自由发展的原则体现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就要求人们禁止砍伐山林,禁止捕猎飞禽走兽,禁止探巢取卵,禁止乱倒污水等,以达到维持宇宙自然的、完美的和谐。这种维护生态环境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预防和解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耗竭、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具有突出的借鉴作用。生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人尚且懂得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难道生活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我们没有理由为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而奋斗吗?
萧天枢说:“为了达到延长生命乃至长生不死、飞升成仙的最终目标,道士们在待人接物方面制订了一系列人生行为模式,而贯穿于这些行为模式之中的基本精神是清静、寡欲。道教认为清静是进入“真道”的得道境界,而有欲望是进入得道境界的障碍物。《清静经》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多,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因此,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历的批判态度。《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称:“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强调要知足、寡欲。《西升经》更是严厉批判了人的欲望,《为道章》称:“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莫知其根,莫知其源。圣人者去欲而入无,以辅其身也。”
年复笑道:“为了维持人个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适当的欲望是必要的。但人的欲海难填,放纵欲望,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