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儿歌功颂德便是,这点徐峰曾清楚的告诉过他。
后世的很多学者都说说,这大宋科考时的应试诗就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因为两宋三百多年年,上百次科考中一共得有几十万首应试诗,但几乎没有没有流传下来的名篇,显然其内容实在匮乏。
反正宋朝流传下来的应试诗,钟浩是一首都没听过!不过他倒是记得唐朝时的一首应试诗,那就是白居易做得那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便是一首五言八韵的应试诗。不过连上唐朝,带上宋朝,这所有的应试诗中,中也就知道这么一首。而且这一首还是白居易应考的习作,也就是平常练习做得,并不是正式考试时做得的应试诗。
钟浩之所以知道这首很出名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是应试体,是因为他的诗名中有“赋得”二字。按科举考试的对应试诗的规定,凡指定的应试诗考题,在做题时,这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
总而言之,这科考应试的诗歌,严格注重格式,而内容匮乏。
这次省试应试诗的题目是《明德行仁诗》。
想要写这首诗,首先要对这应试诗的题目进行破题,还要了解这题目的出处和上下文意思,只有这样,写这应试诗时,才能写对内容,做到让这诗内容对上题目。
这明德行仁虽然在此处一起用,但是明显并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分开的词,这两个词分别是个各有出处的。这“明德”一词是出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而这“行仁”则是出自《孟子?公孙丑》中“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一句。
钟浩这次比较幸运,这明德和行仁的出处他恰巧都是知道的。
这“行仁”的这一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钟浩恰恰是读《孟子》时读过的,还是有一些印象的。
而这“明德”的出处他是知道的,这是出自《大学》中的一句!这《大学》的全文,虽然钟浩没什么印象。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他确实非常了解的,这句算是后世耳熟能详的一句。
后世很多大学中的墙面上都有这大学的开篇一章。钟浩上大学时,图书馆的门口一块石头上,便刻着《大学》的这一篇。
当然,其实此大学跟比大学,也不知道后世的那些大学中为什么爱刻这么一篇。显然这明德在这里指得是跟治国有关的。
王拱辰出得这《明德行仁诗》作为应试诗考题,显然有让众考生为当今朝廷和官家歌功颂德的意思,歌颂的重点自然是在明德和行仁上。
不过钟浩觉得这《明德行仁诗》歌功颂德起来,倒没有太大压力,因为他觉得当今官家赵祯在历史上的评价中,这明德、行仁还是跟他很配的!这点从其死后,后人为其上的“仁宗”的庙号,也可以看出来。
应试诗的内容其实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其内容肯定是千篇一律的,想要太高的深度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歌功颂德。
应试诗的写作其实对格式的考察,大于对内容的考察。因为应试诗不是一般的诗词,它是淘汰考试的科目之一,越是思想内容缺乏,就越是要在艺术形式上较真。作出来的诗必须要合乎规矩,贴题、用韵、对仗,一点错误不能犯,还得写得美轮美奂,才有可能脱颖而出。
??就比如这癸己科省试的这首《明德行仁诗》,其格律要求“以中平声字为韵,限五言八韵成”。如果你用错了韵,则万事休矣,直接就黜落,所以这韵部是很关键的。
当下,钟浩拿出《韵略》,翻到成韵部,看看这个韵部有那些字。待会儿作诗时,那些韵脚字就需要从这里面挑的,所以需要先找找有那些合适用的字。
这个用韵对于钟浩来说,并不是太难,后世他也曾研究过这韵书,虽然后世他学得是基于普通话的中华新韵,和现在通用的基于大宋官话的广韵,还是有一些差别,但这个差别并不大!
各个时代的用韵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实只有很少的一本部分有差别。这也是为什么按照宋代官话韵律创作的诗词,后世按照普通话来读,还是大部分都押韵的原因。
钟浩之所以写不出好的诗词,只能做出中规中矩的合辙押韵的诗歌,主要是因为欠缺的是艺术的灵感。
能够流传后世的诗歌,都是需要包涵有很高的艺术灵感或是思想内涵的!
不过在省试中,这种死板的应试诗,恰恰不用什么艺术灵感和思想内涵,这倒是对钟浩来说,是一件好事儿,能够让他做起来稍微简单一些。
当然,钟浩的本事也仅仅限于做出一首合辙押韵的诗歌来,至于其他,他就只能途呼呵呵,无能为力了。
这应试诗的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用韵也想好了,便可以作这首应试诗了。
当下钟浩开始自己的应试诗的创作。
诗的内容,就从明德和行仁这两个词,结合其出处,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内外各个方面挖空心思东拉西扯便行了,反正就是使劲吹捧朝廷和官家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