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王泉就会将长安送来的报告,呈递给李承乾御览。
李承乾虽然离开长安,跑到翠微宫来避暑躲清闲,却依旧很关心长安方面的情况。
每天都会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送上一份有关长安一天十二时辰的情况。
李承乾要时刻了解长安的动向,大臣们都做了什么,太子又做了什么等等。
总之,一天发生的大事都一一记录在案,并写成报告,送到在翠微宫避暑的皇帝李承乾手里。
“大家!这是今日送来报表,还请大家过目。”王泉说着便将报告递给李承乾。
李承乾接过边看边说:“我们离开长安也有两天了吧!这快马一天之内便能够往返长安和翠微宫之间,也不知道太子监国情况如何?”
李承乾有些担心李厥监国会应付不来,难免不会出什么乱子,自己这个当爹的,自然需要多为他操心操心。
真要是出了什么差错,他也能够第一时间知道,并做出措施,进行弥补。
“太子如今早已成年,不是个孩子,都是俩娃的阿爷了!何况还有宰相们在辅佐,定不会辜负大家期望。”
“大家当初比太子还要小很多,便已经监国,百官称赞,都说大家能够成为像先帝一样的圣主明君。”王泉说道。
“哈!哈!哈!你说的对,太子已经不是孩子了,不必事事都要朕手把手的教他,太子也是时候自己做主了。”
“朕十二岁先帝就让朕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如今他已经是而立之年,早已经心智成熟,什么事应该怎么做,不用别人教他,他也应该明白怎么去做。”
“说到太子,令朕想起了李象,也不知道他在封地过的怎么样?”李承乾笑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早晚有一天也会驾崩,要是什么都手把手的教太子,等到了那一天他驾崩之后,太子又该如何驾驭群臣。
“大家忘了?前段时间,衡山王象不是派人送来一份度牒,说是有添了一丁,如今呀!衡山王已经有三子一女了。”王泉说道。
“你不说朕还差点忘了!传朕旨意,加封为卫王,并将李素节等人也一并召回长安来,朕要见见他们。”李承乾说道。
“诺!”王泉应道,派人去请上官仪前来起草诏书。
为了方便李承乾随时召唤,随行的官员居住的地方离翠微殿不远,在翠微殿左边三十米处。
得知李承乾召见,刚刚宽衣准备睡下的上官仪,急忙穿衣,在宦官的带路下,来到翠微殿。
“臣中书令上官仪拜见陛下!”上官仪向李承乾行礼道。
“免礼!要你过来干什么,你应该明白,朕就不多说了,开始吧!”李承乾道。
“诺!”上官仪应道,来到一旁的桌案前坐下,笔墨纸砚早已经为他准备好了。
上官仪坐下之后,便有宦官上前为他磨墨,上官仪提笔写下诏书封李象为卫王,并召李象、李素节等人进京面圣。
上官仪起身拿起起草好的诏书,将上面的墨迹吹干,走向李承乾,打算拿诏书给他过目。
上官仪走到李承乾面前,发现李承乾眉头紧锁,一脸愁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陛下!诏书已经写好,还请陛下御览,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在上面画敕,再签上三省官员名字,最后盖上玉玺便可以发下去了。”上官仪道。
为了更好的巩固皇权,削弱相权,三省的官员不在是一人,如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基本上由两个或者三个以上担任相同官职。
再加上一大堆的同中书门下三品,大大的分化了宰相的权利,这也使得皇帝很多旨意可以直接签署,不必再走什么程序。
“你上官仪起草的诏书,朕不需要看,肯定错不了。”李承乾说罢,提笔便写个敕字。
“陛下!微臣见您一脸愁眉不展,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上官仪问道。
“唉!朕还不是为了今年的天灾发愁,今年气候反常,灾荒四起。今年六月,冀州大雨,水深一丈以上,损坏房屋十四间,三百九十区,良田更是因为这次大雨毁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
“七月,剑南道益、泸、嶲、茂等十九州大旱,总三十六万七千六百九十户受旱情困扰。”
“后来,括州又发生了暴风雨,导致海啸,淹没永嘉,安固二县城百姓庐舍六千八百四十三区,死九千零七十人,牛五百头,损田四千一百五十顷。”
“今年,四十余州饥荒,尤其是关中更是缺乏粮食。”李承乾叹息道。
从去年开始便出现干旱,他也没有在意,以为有了压水井之后,一切便能够迎刃而解。
谁知道,今年反而更加严重,不是大雨海啸,就是干旱,比去年还要严重。
“陛下!如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理应尽快赈灾,救万民于水火。”上官仪大吃一惊,急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