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道之上第二百四十二章与君倾诉“说得好,说得妙!阿浪你所言极是,听君一席话,解开我心中沉积已久的一些困惑难题,为了答谢于你,琦儿敬你一坛酒。”琦儿说完,拿过一坛天髓酒递给阿浪。
阿浪哈哈一笑,随即摇头大口痛饮起来……
“阿浪,继续再说说吧!”琦儿双眸神采飞扬的看着阿浪。
阿浪笑着点了点头,沉思片刻之后,说道……
古往今来的修士们,以见明为见,见暗为不见;以闻声为响,以不闻为静。这都是自我的意识海活动,是相!见与不见之所共,响与静之所同,乃是非分化,非对立,非区别的本体和整体。见相非相即见寰宇,亦就是所说的本体和整体。真实不因我的变化而多,亦不会因我的变化而少。我不会因变化而得,亦不会因变化而失。如同映在天空的一道彩虹,荡在水面的一圈波纹。得与失,迷与悟,是与非,生与死,有欲和无欲,只是现象的一部分,无论是有变化亦是无变化,本质都是相同的。
我是相,只是相。是与不是,存在与不存在,变化和不变化,都是相。都不是真实的本体,真实的本体不应该是相。本体或者整体的真实,之所以不是相而又不排斥相,是因为它是全部可能的集合:既有又无,既是又非,既生又灭,既显又隐。每一个相,都是这个整体中的片断,真实本体照在这某个片断上,就会产生相应的判断。但无论如何选择,如何经历,其实都没有产生东西。现象没有变化,本体没有变化,显现为变化的,只是意识在各种现象上滑过的过程而已。犹如我等在虚空漫游,所见的景物不断变化着,但不是景物真的产生与消失,也不是心的本体产生变化,仅是眼前所见的这一点在变化而已。这种变化除了变化的印象以外,没有改变任何的东西。一切的静相都是亮与寂的对比。而对比的旁观者是不变的。这就是真实!见光为见,见暗亦为见。知之为知,知不知亦为知。知在为真实,知不在亦为真实!
亿万年以来修士们,皆认为修行应先博学,然后求精求深,终极变简变易,才不致于流于空疏。但小兄弟自身对修行的感悟,却是先要明本心,识大体,否则必落于支离,落于琐碎。理存于事物,而把心看作一种能知的作用。理不是离心而独立,不是存于事物之中,而是充满于人心,散布于万物的。虽然万物各有自身的理;但从人心来看,却只有一个理字。
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即可!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寰宇,无非此理。四方上下为之寰,古往今来为之宇!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心明,理自然即明。修士们蒙蔽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意志不坚之人,为物欲所蔽;二是用智过偏之人,为成见所塞。所以修士只要保持心灵明,不必苦索,只要
以明存心即可!
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体的专属于自己的心。个体化心的活动只是意识活动,最多算是思,是心的功用而不是心的全体。思是具体的每个人每时每刻各有不同。而心是根本性的,不会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有所改变。以本体为特征的心才是我心即寰宇之心。
个体意识,会意识到差别,认为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存在。但实际在本质上,一切个体的存在都是一体的。这个本源整体的生命就是心!
本体的心与个体的意识,不同之处在于,个体的意识与思维是以区别分化对立为前提的。眼睛区分色,耳朵区别声音,头脑区别意思。这些区别作为现象是存在的,但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心的本体之中。假如眼睛看不到了,心得本体只是少了一个现象的区别,但是心的本体功能并不欠少。犹如镜子看见花,并不是镜子里有了花。把花拿开以后,也并不是镜子的功能缺失了。人的感官意识只是对这种感官来说有意义,没有这种感官,感受就不成立,谈论这种感受亦就没有意义。亦如色彩个形象只对眼识来说有意义,而心的功能却不仅限于色彩和形象的差异。因此,不能用任何的色彩或者任何的形象来描绘真实的心。
我既是生命的自称!寰宇就是时空!心既思维和意识的本源!
寰宇即我心,我心即寰宇。细微至发梢,宏大至天地。天地,寰宇乃至世间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博古观今,方知人类之所以成为世间万物之灵长,实为天地间心力最致力于进化者也!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锈,精神一到,何事不成?人生于天地之间,形而下者谓之真心实性。血肉者物质之所成,心性者先天地之所成。人活于世间,血肉乃器具,心性为主使,神志为天道。一切有灵生命皆于此不悖。盖古今所有文明之真相,皆发于心性而成于物质。德政,文学,艺术,器物乃至个人所作所为均为愿,欲,情等驱使所生。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王朝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力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
老夫子和婉娘夫妇二人,听得眉开眼笑,对着阿浪频频点头。
琦儿则是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