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邕州城墙上还飘扬着大周旗帜的那一刻,冯三虎长舒了一口气。
十日千七百里,三千火枪骑兵扔掉了一万匹战马(一人三马还有一千匹备用,全扔在半路上了),骑兵全都变成步兵,掉队者达到一成,付出如此之大的代价,总算在邕州城被交趾贼攻破之前抵达战场。
平均每天一百七十里,这个行军速度绝对称得上奇迹,冯三虎甚至认为,自己创造的这个战例甚至会登上帝国军校的教科书,并且成为诗人千古传唱的佳话。
没错,他就是这么自信,认为只要部队成建制抵达战场,自己就一定会胜利,而敌人必然失败。
至于敌人有二十万,是自己的七十多倍,这又算得了什么?多费点手脚杀光而已,小事一桩。
冯三虎指挥两千七百步行骑兵,排成三列阵线向围城的越军缓缓走去,现在火枪骑兵身上只有一支步枪,半个基数的弹药(三十发),两枚手榴弹,以及刺刀,为了减轻负重,连马刀都被扔掉了。
不过没有关系,这些武器足够杀光交趾贼了。
……
李常杰被突然出现的新敌人惊得目瞪口呆。
因为他根本没想到华军回来支援周军,而且不明白华军为什么来的这么快。
要命的是,他也不知道华军到底来了多少人。
何况,越军宣称二十万,实际上当然没有这么多——大周经制之师有的毛病,交趾人一样不少的都有,包括空饷在内。
只不过越军的空饷程度稍微轻一点,宣称出兵十万,按编制是其实是六万,实际出兵人数则是五万不到。
倒是那些跟来的洞蛮兵实打实的有十万人。
就这十五万兵,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和伤病减员,已经损失上万人;另有五万多被分散到各个地方分头占领和劫掠;差不多两万蛮兵因为上次失败正在脱离战场;两万越兵已经脱离主力去追击……。
零零总总减下来,此时邕州城下差不多还有实数五万的敌兵,师老兵疲不说,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蛮兵……。
也难怪李常杰被吓一大跳,若是华军来的多了,越军现在的状态可是个大问题。
“为何昆仑关那边没有通报?”宗檀也是惊疑不定。
邕州北方不远就是昆仑关,那里已经被大越占领,有三千越兵和五千蛮兵驻守,李常杰觉得,如果邕州有援军,凭借这地理优势,怎么也该抵挡个几日。
可如今居然一点消息都没有,难道是华军兵力太雄厚,一出现直接攻陷了昆仑关,以至于守军连传出消息的机会都没有吗?
“来敌必然不多!”李常杰最先稳定心情,他冲着一种越人将领大喊:“北贼定是从昆仑关旁的小路绕过来的!”
昆仑关地处大山之中,其中确实有很多不在官面上的小路,若是小部队,直接绕过昆仑关确实是可行的。
只是,李常杰没有证据证明这一点,下面的越人将领对他的说法也是将信将疑——这世上会有人放着背后的敌人不管,以小部队跳到两支敌军之间吗?他们不怕被前后夹击或者包围吗?
或者,如果真的是一支小部队,他们为何敢这样一幅一头撞上来的架势朝着自己推进?
这难道不是有恃无恐?
李常杰说这只是小部队,恐怕连宗檀,甚至辅国太尉自己都不怎么信吧?
当一只军队从上到下对某件事都对胜利有疑虑的时候,那他们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特别是越军这种军纪不甚严明,还充斥着大量蛮兵的军队。
与华军坚定的推进脚步不同,越军转向的速度就要慢上不少,一些将领游移不定的目光在渐渐逼近的华军和他们的统帅之间游移,似乎想从李常杰身上汲取更多信心。
然而李常杰自己的信心都有些不足。
他只是不断高声大叫:
“贼人必是绕过昆仑关来的小部队!”
为什么呢?没人解释。
倒是邕州城头上,已经坚持了八十天的守军开始欢呼起来,声音之大,缓缓转向的越军都听得十分清晰。
于是越军的士气变得更低了。
……
“准备出击!一起夹击贼人!”苏缄兴奋的大喊:“此战必能一举破贼!”
邕州城的守卫者对此深信不疑。
苏子正大声应答:“遵命!”
这气势已经与刚才准备出击的时候截然不同。
“小心一点,为父等你回来品茶。”
刚才说不出口的话,现在倒是没问题了。
“请放心,大人!”
苏子正毕竟年轻,局势逆转的情况下,他可没苏缄这么矫情。
……
敌人没有重型武器,没有火器,没有强有力的骑兵,甚至连弓箭都软趴趴的,除了人多,几乎一无是处。
因此冯三虎很干脆的把所有士兵排成一个巨长但十分单薄的阵列,目的只是为了每一次射击都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