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宁推行君主立宪,组建内阁,稳固南方政权时,清廷也遇到了入主中原以来最大的麻烦。
阿济格惨败的消息早已经传到了京师,清廷大为震动。
此次南征,出动的兵力以正白旗和镶白旗的兵力为主,这两旗是多尔衮手中掌握的核心力量,由他的两兄弟率领。
多铎在攻打扬州时,其部镶白旗就损失了超过七千人,而镶白旗的总兵力才两万多人,这一下就损失了近三成。
不过,这并没有伤筋动骨。
可是没想到,刚攻灭大顺政权不久,势头正盛的英亲王阿济格部,会遭逢大败,还败得如此之惨。
其所率正白旗精锐,损失超过一万八千人,连他本人还落在了新军手中。
正白旗总兵力也只有两万余人,阿济格这一下,直接葬送了近七成。
如果将多铎损失的加起来,多尔衮直接掌握的两白旗,几近损失一旗啊。
大清总共才八旗,损失一旗,绝对是惨败了。
更关键的是,这一旗,还是摄政王多尔衮手中直接掌握的。
现在谁不知道,摄政王有如今的地位,除了他的功绩,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手中掌握的实力。
此番他手中实力大损,原本对他掌权不满的人,自然蠢蠢欲动了起来。
不过,那些能够左右权利分配的旗主也不傻,知道现在最大的对手是新军,虽然他们中也有不少人不喜多尔衮的跋扈,但今时不同往日。
大清好不容易稳定,如果对多尔衮动手,大清必乱。
毕竟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也是通过各种上手段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其掌握的实力已经比之争夺皇位时更强了不少。
即便现在手中的两白旗损失不小,但通过一年多的时间,他在其他各旗中也拉拢了不少势力,依然不容小觑。
所以,即便豪格再撺掇,代善、济尔哈朗等更加亲近皇派的实权人物,也变得非常谨慎,不为所动。
现在,大清最关键的问题,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如何应对南方的威胁。
多尔衮自然也知道大清和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他第一时间以防止新军北上为由,将镶黄旗和镶红旗主力调出去,南下支援多铎。
此举分化了京师周围皇权势力对自己的威胁。
接下来,他又主持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计划与新军协商划江而治,另一件事是拉拢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这两件事,只要成功了一件,就可以给大清争取到喘息和调整的时间,所以得到了大部分当权者的支持。
清廷的使者还没有抵达应天府,唐宁便已经派出兵力北上,从镇江府渡江,到江对岸的扬州府瓜州镇登陆。
主力是左梦庚部的左军和高一功、李过等投诚过来的大顺军,兵力超过二十五万。
但真正的新军在施琅的率领下,只出兵一个师,万人左右。
当然,新军还有在扬州城抵御清军几个月的黄海如部。
不过,两支新军加起来,也只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但他们不是进攻清军的主力,新军的总兵力比之清军满八旗还要少很多,自然不会一直在前面消耗,在后面压阵就可以了。
反正新军的威名现在也打出来了,是时候让其他投诚过来的军队多出出力。
不然的话,新军消耗太大,可能就压制不住某些人了。
当然,新军在火器上会给予最大的支持,还有后勤物资等等,即便不是亲的,唐宁也不会让那些军队饿着肚子打仗,空着手打仗。
相比于左军,大顺军的战斗意志还是要强上不少,毕竟他们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是要找清军报仇的。
现在有了新军做为后盾,他们的底气也更足了。
新军这么大动静,自然瞒不过多铎,他虽然不想让新军渡江,但是无能为力,新军死守扬州不失,恐怕也就是为了今天。
扬州城就是一颗钉子,钉下去了,清军布置的江防就是一个笑话,根本拦不住新军。
在援军就位,大量物资运抵扬州城后,援军加上扬州城中的军队,超过了三十万,但依然没有多铎率领的清军数量多。
多铎其部虽然在进攻扬州城中损失不少,但又收拢了阿济格留在江北的残部,现在兵力加起来,也有四十多万。
但形势对多铎来说,依然不是很乐观,因为他清楚,这四十多万的主力,都是汉军。
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真的不敢恭维,特别是江北四镇的军队,空有庞大的数字,战斗力真的比一般的山匪强不到哪里去。
打顺风仗可以,现在打逆风仗,经常一触即溃,多铎想了各种办法,都没能改变过来。
现在新军的援军抵达,应该会主动出城作战,不知道在野战中,这些乌合之众能不能稍微有些长进。
部队整顿完备之后,施琅和黄海如各率一部出了扬州城,从两个方向对清军发起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