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独裁者天启> 第0127章 盐法之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27章 盐法之弊(1 / 2)

明初,朱元璋为避免权势仗势独占盐利,严禁食禄之家行商卖盐。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下令,禁止公候伯及文武四品以上官员的家人、奴仆行商中盐,侵夺民利。景泰五年,规定官员每人支给盐三千余斤,吏每人支盐五百余斤,以防官吏干预盐政。此法制定后,盐务井然有序,国家获利较大。 盐的专卖制度主要是开中法。开中法是指开边报中,即由官府公布条例,召商输粮食等物与边境地区,以盐作为报偿。 实行开中法的目的,最初主要是为了增强边境的军事储备,充实军饷,之后扩展到为救济水旱饥馑,囤积粮草。每当边境军饷发生不足,或发生水旱灾害时,由户部出榜,召商输纳,或令商运粮于指定地点,户部编制勘合和底簿,一式二份,一份交给发粮机关,一份发给各转运提举司。 商人纳粮后,由收粮机关将所纳粮数及应支盐数填给仓钞,商人持此仓钞赴各转运提举司。转运提举司比对相符后,按商人所纳粮数给引,派场支盐。商人得盐后自行运售。以粮食换盐引,利用商人运粮纳米,充实边储,这就是明代食盐开中法的主要内容。 开中法源于宋代的折中法和元朝的入粟中盐法,实行此法的目的在于充实边疆的粮食储备。开中法实行后,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转运费,边疆粮饷也得到了保障。由于开中法效果显著,不仅粮粟,凡属国家急需物资,皆令商人输纳中盐,由此而衍生出许多新的制度,如纳马中盐、纳钞中盐、纳铁中盐、纳布中盐等等。总之国家需要什么,就开中什么,盐随时随地成为国家与商人交易的媒介。 后来盐法崩坏,产生了纲盐。明初盐课制度尚较稳定,自宪宗成化以后,吏治日益败坏,盐法亦日趋紊乱。 成化末年,权要门宦仗势以廉价买进淮、浙盐贩卖,谋取大利,导致官盐卖不出去。弘治十五年,奸商通过皇帝的外戚张鹤龄请求以长芦旧引十七万免追盐课,每引纳银五分,另用价买各场余盐如其数,听其贩卖,竟得到皇帝的同意。明中期盐法败坏,关键在于皇帝有法不依,偏宠权贵。官宦借权力寻租,转卖批条,坐收巨利,受苦的是老百姓。 万历后期,实行纲盐法,即由万历前的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制度改为民制商收、商运、商销。 纲盐法是商人垄断食盐运销的制度。万历四十五年明神宗采用盐法道袁世振建议,将各个商人所领盐引分为十纲,编成纲册,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新引。纲册许各商永远据为“窝本”,每年照册上旧数派行新引,无名的不得加入。从此官不收盐,由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收买后运销权都归于商,并得世袭。 从此内地盐商得到了解放,食盐的运销红火起来。纲盐法在疏通积压的盐引方面的确发挥相当大的作用,这对于挽救盐政的崩溃,多少起到一些支持作用。但实行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官商勾结,权钱交易,有权的宦官也借机勒索。 权贵垄断盐利,政府肆意搜刮,加派频繁,使引价日增。天启元年,每引官盐的价格是三两八钱。私盐每引价格最高不过五钱,即使加上贿赂上下官吏的支出,仍不及官盐价格的一半。商人纷纷贩卖私盐,再加上令盐课改折,灶户改纳盐为纳银,征非所产,灶户非私贩而不能得银,结果导致私盐更为盛行。 在去年盐税的年收入只有一百三十多万两银子。在明朝前期、中期盐税收入一般都超过二百多万两白银。盐税收不上来主要是进了地方豪强的口袋里。 冯铨说起盐法来头头是道,对地方上买卖私盐逃避税赋的手段了然于心。皇帝听得心惊胆战,朱由校听完以后沉默良久,对冯铨问道:“你的万贯家财也是靠卖私盐挣来的吧?” “回皇上,微臣只是误入贼船而已。”冯铨解释道。 “朕明白了,朕不会拿走你们父子的性命,朕等着你家的三十万两赃银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你父冯盛明年龄大了,就不要再做官了,你继续在翰林院待着吧。朕以后还有用你的时候。” “陛下鸿恩浩荡,微臣感激涕零。”冯铨跪在地上叩拜谢恩。 然后皇帝让冯铨退下,此时已是深夜,朱由校回到乾清宫沐浴之后就入睡了。 之后几天,派出去调查袁应泰钱粮用度的杨鹤写了一份奏章回来,说明了袁应泰的钱粮用度都是用于公务,造福于百姓,没有私自贪污的现象。杨鹤还汇报今年的北直隶粮食生产是一个大丰收。天子听了心里高兴,他下旨命令御史杨鹤监督北直隶各地知府知县,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粮食,以免粮贱伤农。 刑部侍郎温体仁把他对王象乾的调查报告呈上来了,这位在朝为官长达五十年的老臣的确有比较多的经济问题。 举例说,王象乾在宣府做参政的时候,见市面上的粮食价格要涨,他就先挪用官府的帑金二万两买进食粮,再卖出去,投机倒把,倒了三过,就获得利息三万两白银,剩余食粮一万六千石,美其名是“治国如治家”,实际上是开了官吏借着官本私营商业实行中饱私囊的漏洞。至于真正遇到荒年开仓放粮平抑粮价的时候,县衙的胥吏勾结街道的流氓混混,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强行套购,贫苦的农民仍得不到粮吃。 有经济问题的不仅仅是王象乾,还有他的家人。新城王氏由明初一个下层匠户发展成一个鼎盛的官僚世家,其家产也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的过程。随着王家举业的不断成功,出仕官员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