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戴维德的合作谈判比陈枫原来估计的要复杂得多。胡德负责的谈判工作持续了四五天才达成一致。
最终的合作方案中,并不是戴维德入股“海德拉商会”,而是另外成立了一个合资公司。
因为“海德拉商会”是陈枫虚构的,没办法计算它的股值。算高了,戴维德不愿意;算低了,陈枫不愿意。
而合资公司则没有这个问题,双方实打实地拿出自己的入股资本,然后划分责权就可以了。
戴维德的“霍夫曼公司”拿出来投资的是金钱、人脉、以及商业渠道,获得了27%的股份;而陈枫的“海德拉商会”则提供技术、产品、以及武力保障,占据73%的股份。
至于合资公司的名字,陈枫并不在意。所以就按这个世界的习惯称为“陈-霍夫曼有限责任公司”,简称“CH”。
刚签完合作协议,陈枫立刻就给了戴维德一份长长的采购订单。
这份订单里,除了原本就打算购买的钢铁厂生产设备之外,还多了不少新东西。
其中就包括船用燃气轮机、计算机、雷达、通讯设备、有机化工等很多方面的技术资料或实物。
陈枫有系统的扫描,只要摸上一把,就可以把整个结构图纸测绘出来。只要是有形的物体,就逃不过他的扫描。
然后就可以用系统复制出一模一样的发动机出来。
这才是真正的“看一眼就怀孕”的神技。
戴维德看了之后表示这些东西很难搞到。因为很多都是各个国家的尖端科技,甚至有些还是军用技术。
比如“船用大功率燃气轮机”就是现代中小型军舰的动力。而且目前只有联合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卢西亚帝国三家拥有这个技术。
所以陈枫想要搞到技术资料根本没可能。哪怕是报废的舰船,通常也只允许本土厂家进行拆解。
陈枫也知道这些东西很难搞到。不过他还是想碰碰运气。说不定能捡到宝呢?
………………
最终,戴维德带着长长的采购清单走了。
陈枫乘坐海伦娜号巡洋舰,一直将他的船队送出十几海里才折返。这让戴维德颇有些感动。
但其实陈枫并不是专程去给他送行的。
他这一次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测试拉菲的改装效果。
拉菲现在所使用的舰体原型是“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它是“弗莱彻”级的增大型,是美国在二战中建造的最好的驱逐舰。
不过任何武器都需要在不同性能之间进行平衡,以适应特定的战争环境。一种优秀的武器,换到不同的战场环境下,原先的优势很可能就会变成劣势。
萨姆纳级驱逐舰也是这样。
二战后期,美军的战线距离本土越来越远。因此需要舰艇本身具有较大的航程,以便穿越宽阔的太平洋。
于是萨姆纳级驱逐舰就拥有了比以往任何一级驱逐舰都大的战斗半径,最大航程可达12000公里。足以从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出发,经过日本东京,中途不补给,直达中国香港。
同时,由于该时期驱逐舰的主要任务从侦查和鱼雷突袭,变成了为航母护航、防空。所以对航速的要求下降了,而防空武器的需要增加了。
因此萨姆纳级的航速从弗莱彻级的38节降到了34节,而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数量却从6门增加到了12门。
但是这种性能设计对陈枫的舰队来说,就有些不适合了。
现在陈枫的舰队中有一战巡、二轻巡、一驱逐。四艘中有三艘都是航速在30节以上的高速炮舰。
她们都拥有很强的中近程火力,不需要驱逐舰的贴身保护。但却缺乏有效的远程侦查手段。在暂时没有航母提供预警的情况下,就需要高航速的驱逐舰来前出侦查。
而萨姆纳级驱逐舰的34节航速就显得太低了。
与此同时,由于舰队中有陈枫这个拥有“快速补给”技能的金手指,所以萨姆纳级的高续航能力就成了最没用的性能。
不过这对工科出身的陈枫来说都不是问题——无非就是改改改而已。
速度不够?那就加一台发动机。
空间不够?那就砍掉一半燃油舱。
空间还不够?那就砍掉大部分乘员舱。
还是塞不下?那就把舰体加长一些。
甲板空出来了?那就多加四座双联博福斯吧。
………
经过一番改进,陈枫硬是在拉菲号舰体原本的两套燃油锅炉-蒸汽轮机动力系统之外,又塞了一套进去。输出功率从原先的6万马力提高到了9万马力。
代价就是满载排水量从2800吨提高到了3250吨,携带的燃油减半。这导致拉菲现在的最大航程缩减到了区区4000公里,作战半径还不到一千公里。
不过陈枫也不打算让拉菲单独离开自己去几千公里外执行任务。所以这四千公里的航程已经绰绰有余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