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大人一起发言,讲一下此去辽东如何治理,面对女真人的挑衅如何应对,记录下来之后,呈给圣上。圣上智慧超人,定会有一个好的选择。” 听到要让皇上做选择题,众人才停止争辩。袁应泰先发言,只见他站起来,轻轻捋着胡须,从容道:“古人云‘心平则气和’,咱们做臣子的不论做什么,重在养气。辽东之所以战乱,也在于这个‘养气’不足,所以平定辽东,重在‘养’字。” 辛明听得直皱眉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人讲事情,不喜欢直入主题,总喜欢卖弄一些文采思想之类的,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袁应泰继续讲述具体策略,“我提出四‘养’之法,首先是养民。先圣大禹有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养民就是养育人民,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懂得礼义廉耻。要把辽东子民看成自己的儿女一般,善待他们,不但对辽民,对所有民族都要一视同仁,善待安抚他们,我听说,赵、潘将军对当地蒙古百姓多有防备,甚至不让他们进城,这就不是养民之策……” 只听第一条,辛明心中就痛骂起来,历史上袁应泰守沈阳是怎么丢的,不就是被城中的蒙古百姓,里应外合,轻易破了沈阳吗!后来史书上给他四大大字的评论——妇人之仁! 听袁应泰后面的建议依然荒谬,什么养兵、养将,说白了就是对辽东兵将要宽容放纵。现在辽东士兵已经够难管理了,将领已经够嚣张的了,再宽容,谁还能听你的,给你打仗。历史上的袁应泰,辽沈之战失败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将领骄纵,不停指挥,出城浪战,导致惨败,后来又投降后金,总总原因都是他管理兵将不善的缘故。 辛明在心中暗骂:“奶奶的,辽东最大的问题兵饷,他却只字不提,没有兵饷,哪有兵将?哪有民心?” 袁应泰的辽东政策在辛明听来简直是迂腐至极,可笑至极。但在众多东林党人听来,却是大有道理,有的捻须深思,有的连连赞叹。辛明只能在心中叹气了,难怪东林党在后世网民心中那么不堪,现在看来,就这样的水平治理国家,不灭亡都怪事了。 辛明没想到的是,还有更加不堪的提议,赵兴邦阐述的辽东政策让辛明出了一身冷汗,他针对袁应泰的“四养”,提出了一个“四严”,对百姓要严管,对骄兵悍将要严惩,这三严已经够不堪了,很容易激起士兵哗变,或者将军叛乱。更不堪的是第四严,赵兴邦提出要走出城池,集结军队,和女真来一次野战争强,要收回已经被占领的抚顺等地。为此还要建议皇帝征兵,在全国征兵二十万赴辽东。 辛明听到这些建议,只有一个念头,“自取灭亡。”就明朝军队这状态,还敢出城野战,这不是要全军覆灭,丧失整个辽东的节奏吗!历史上要在十年之后,崇祯朝才出现的情况,现在要被他提前实现了。这不就是后世的左倾冒险主义吗! 辛明本来答应方从哲要支持浙党,支持赵兴邦的,可一听他如此不堪的提议,正想发言反对。却听一声怒喝,一个身材高大的朝臣拍案而起,怒骂道:“放你奶奶的狗臭屁,你这祸国殃民的蠹吏蠢才,你想害死辽东数十万军民吗?你想让咱们大明朝彻底失去辽东。斩你一百遍都不为过,你这狗杀才,王八蛋……”这人指着赵兴邦的鼻子骂骂咧咧个不停。 辛明侧目望去,只见这名朝臣身材魁梧,比自己还高半头,满面虬髯,红脸膛,一双大眼圆睁,似欲喷出火来。只听他一边骂人,一边陈述自己的辽东之策,主要有“修筑城池,置办火器,依城防守,反对浪战,筹措军饷,安定辽民等等。”这些观点同辛明很接近,这才是治理辽东的正确策略。可惜,他骂得太凶,说一句正策,要骂上四五句。 朝臣中,东林党方面都露出幸灾乐祸的表情,而浙齐楚党这边的朝臣脸色尴尬,尤其是楚党领袖官应震,他指着这人道:“熊廷弼,你不能好好说话么,怎地出口伤人。” 辛明一惊,上下打量这名朝臣,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熊廷弼啊!正常历史上,萨尔浒之战不久,熊廷弼替代杨镐来到辽东,他治理辽东的策略和现在赵、潘二人差不多,稳定辽东局势,遏制女真势头。在熊廷弼掌管辽东的时候,努尔哈赤觊觎辽沈,曾出兵南下,被熊廷弼在蒲河打败,此后再也不敢对明朝用兵,可以说在军事上,熊廷弼是明朝当时唯一的人才。 可惜,熊廷弼的缺点也同样明显,史书上记载,他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翻译过来,就是脾气火爆,喜欢骂人,对人不谦恭,舆论对他也不太推许,说白了,大家都不喜欢他。 看看现在他的表现,只怕赵兴邦要恨他一辈子了。而官应震尴尬的缘故是熊廷弼并非对手东林党之人,而是他们楚党的一员。 后来,熊廷弼被小人诬陷,诬陷他的人叫姚宗文,而姚宗文是浙党,而为熊廷弼辩解恰是杨涟和吴应奇,这二人又是东林党。由此可见,明末党争之复杂,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时候敌我难分。 熊廷弼虽为楚党,性格上却和东林党更加意气相投,这也为他后来被害的悲剧埋上伏笔,现代评论说他是中间派更加符合实际。 方从哲皱眉道:“熊御史,你不赞同赵兴邦,那么你是赞同推举袁应泰了!” “呸!这腐儒,妇人之仁,狗屁不懂,白痴傻瓜……”熊廷弼愤怒的目光转了一个角度,开始怒骂袁应泰。 袁应泰的脸一阵儿红一阵白,却说不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