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炮诸多参数性能及射程上均要远落后于苏军的德军炮兵,这一次却能够顺利发起炮战反击与苏军炮兵直接登台对轰并非没有原因。
被后世军迷们誉为“黑科技之乡德意志”的德军,总是各种最尖端军事武器技术的先行者与实验者,尽管这些在当时看来实属黑科技级别的各种尖端武器性能有好有坏、战场表现优劣不一,但这些新型武器装备对于战场规则的变革性和武器未来发展引领性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此次炮战反击中被德军用来向苏军炮兵还以颜色,并测试其实战性能的150毫米R. Gr. 19 FES型火箭增程炮弹便是这样一款划时代性的武器。
关于这款火箭增程炮弹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德军每个步兵师都标配装备的SFH 18型150毫米榴弹炮开始说起。
这种诞生于三十年代初,由莱茵金属公司与克虏伯公司两架德国军火巨头合作开发的师属重型火炮,恰好赶上了希特勒上台后带领德国挣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与禁锢,随之开始大批量生产并作为德军步兵师的标配师属重炮配给部队,每师装备12门用作师属重火力支援。
但这种体内同时流淌着克虏伯与莱茵金属公司两家军火巨头名贵之血的重型榴弹炮,在实战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却与之名号完全不符而令人大跌眼镜。
该型德军步兵师标配师属重炮不到15公里的极限射程,不但难以匹敌苏军毫米加农榴弹炮的最大20公里极限射程。
甚至连不论是口径亦或是弹丸质量,都要超出其一号的苏军毫米榴弹炮的17公里最大射程都只能望其项背,更无谈去追上令德军士兵闻风丧胆的毫米“斯大林之锤”重型榴弹炮。
“打不上、够不着”的尴尬情况使得本就数量上不及苏军野战炮兵集团的德军炮兵,在巴巴罗萨行动发起后更是因为手中装备质量上的劣势,彻底沦为了苏军炮兵的嘲讽和调教对象,堪称同时期全地球最强的苏军野战炮兵集团基本没把对手的德军炮兵放在过眼里。
但所幸的是,早在对欧闪击战发起时就在英法联军的重炮手中吃过一次瘪的德军,已然认识到了其炮兵装备上的不足和劣势并开始着手改进。
有鉴于SFH 18型150毫米榴弹炮已经成为德军一线所有步兵师标配的制式装备,大规模地去更新换代火炮本身不但代价高昂且不现实。
脑洞大开的德军火炮工程师团队直接另辟蹊径地开始选择在炮弹上面大做文章,其最终所诞生出来的产物便是这款150毫米R. Gr. 19 FES型火箭增程炮弹。
该型火箭增程炮弹与常规高爆榴弹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在于其弹丸的内部结构。
其弹丸末端在战斗部装药室之后设置了一个额外的火箭发动机舱室,与前部的弹丸战斗部装药室之间并不相连并以弹体隔开。
火箭发动机舱室设有底部防护板,用以防止较为脆弱的火箭发动机在使用常规发射药开炮出膛时,被高膛压的强力发射药损坏。
该型炮弹弹丸在出膛之后会像寻常普通炮弹一样,继续借助炮膛发射药提供的发射动能在空气中惯性飞行。
当炮膛内的发射药提供动能,在弹丸出膛飞出了足够远的距离,因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和地心引力作用而即将耗尽,逼近火炮的极限射程之时。
装备于火箭发动机舱室内的延时引信会自动触发火箭发动机开始点火运转,用于保护脆弱火箭发动机不受高膛压发射药损坏的弹丸底部防护板脱落。
耗尽有限燃料之前的小型火箭发动机,可以让发射药动能耗尽的150毫米弹丸沿着既有飞行轨迹继续向前飞行至多三公里的距离。从而在不改变火炮本身的基础上,通过配发给一线部队新炮弹的方式提高了火炮射程,极大节省了改进火炮的军费开支。
但常言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挤占了本就不大弹丸内相当一部分容积的火箭发动机舱室,使得整个150毫米火箭增程炮弹在原有150毫米普通高爆榴弹的基础上,被迫缩小了三分之一的战斗部装药量,炮弹威力可以说大不如前。
同时,由于这种尚属黑科技的装备是由德军先行开发并首次投入实战,并无经验可以借鉴和前例可寻。
蒙着眼睛过河的德国人将这款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有些过于先进的炮弹设计的复杂无比,精巧脆弱的火箭发动机即便是在炮弹不用时也需要小心仔细地储存呵护。
缺少炮弹飞行稳定尾翼和制导模块的弹丸,也经常会出现火箭发动机推着弹丸像新年礼花弹一般直接飞到不知哪里去的尴尬情况。
但不论怎么说,150毫米R. Gr. 19 FES型火箭增程炮弹的研发与装备,终归让“天生手短”的德军炮兵第一次有了可以和苏军野战炮兵集团同台竞技过过招的本钱,射程被提高到了18.2公里的SFH 18型150毫米榴弹炮算是勉强可以将苏军炮兵纳入打击范围。
划着赤红色火箭发动机飞行尾焰的150毫米火箭增程高爆弹丸,犹如雨点一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