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按察地方,而兵备道有名无实。团练这种地主武装性质的组织,其实根本没有操练起来。 大概要到后面崇祯时期,流寇兴起后,地方大员才向崇祯皇帝建议,要剿灭流贼,唯有全国大练兵,特别要加强地方军备,才开始了地方各府县大练乡兵。但现在若是说团练,还真是很少见,陈惇在绍兴招募的那五百乡勇,其实是村庄自卫,不算是练兵。 其实本朝也有人提出过团练,参照宋朝的军制的话,团练算是正规军制,要设总兵、参将、游击等,这对大明兵制是一个改动,反对的人也很多。王廷的顾虑也在此,不过陈惇的想法是,团练可以不隶属军籍,属于地方民间组织,日常由士绅领导,州县官节制,战时亦受武官统领。 “其实最早是太祖皇帝在江东设置民兵万户府,这其实就是民兵性质的团练,”陈惇道:“成化初,河东盐徒千百辈,自备火炮、强弩、车仗,杂官军逐寇……直到弘治七年,立佥民壮法。州、县七八百里以上,里佥二人,五百里三,三百里四,百里以上五。有司训练,遇警调发,给以行粮,而禁役占放买之弊。” 佥民壮法就是设置民兵连,“有司训练,遇警调发”,这办法也没施行多少,不过总算是有一个成规在,王廷上奏朝廷的奏疏中就援引了这一条,朝廷经过廷议,允许苏州、松江、常州三府组织团练,但朝廷不许由举人、诸生等较富裕的大户做首领,还是承认了团练的官方性质,并且设练总,按原判官品级,为从七品,允许练乡兵七百。 官方总比不官方的好,陈惇本想着朝廷是不会承认这种雇佣兵的,其实地方武装差不多就是雇佣兵性质,或者说这种团练是不会转化为正规军队的,但现在看来朝廷还是比较有决断。 他不知道的是朝廷对倭患的严重也始料未及,本以为王江泾大捷之后,倭寇会抱头逃窜,最起码能恢复海疆一段时间的安宁,却万没有想到倭寇实力如此强悍,而狼子野心又如此昭然若揭,以前不过是在沿海肆虐,如今都能打到苏州城下,苏松之人在朝廷做官的不少,和浙江人在朝堂上振臂高呼,这条决议总算是通过了。 但没有想到的是,王廷将团练人数报给李天宠,请求拨饷的时候,李天宠却不给军饷,这下陈惇更愤怒了,他连夜写了一篇声讨的文章,这文章自然是走锦衣卫专用驿递传送到了嘉靖帝的案前,和赵文华的奏报同时抵达,于是嘉靖帝大怒,立刻将李天宠罢免,并令锦衣卫锁拿至京。 陈惇就发现自己无意中仿佛有了密折专奏之权,报纸所有新闻先给嘉靖帝看,由嘉靖帝决定是否刊登——可陈惇决定给嘉靖帝看什么。 不过陈惇如今一门心思在募兵练兵上,募兵是让苏州府下辖各州县,每个县出一百民壮,要求是孔武有力,会使兵器的更好。然后这种招募需要一定的时间,陈惇也没有闲着,他觉得昆山之战还是很有借鉴的,比如顾鼎臣督建的城门就很有作用,于是在王廷的支持下,他决定在枫桥、木椟、葑门建造关楼三处,防守城池,大力加强战备。 苏州的城池是比较坚固的,这种关楼建造在西郊寒山寺旁边,下垒石为基,四面甃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设关台、拱门、雉堞、女墙,成为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关隘,在倭寇到来的时候,就扼守关隘,倭寇不来的时候就操练民兵应变敌情。至于其他各县,有一些县城失修颓圯,知县就集民工修筑县城,比如常熟,建成城门八座,髙二丈,有四尺厚,陆门四水门四事具。 等到兵员齐备的时候,陈惇就将人统统拉到关楼训练,先将人分为刀盾手,长矛手两个兵种。陈惇从苏州各县张榜招募了善使刀枪的武师,教习刀盾标枪。其实陈惇也想训练射箭,不过后来一想,培养一个合格的射手最起码也要三到五年,抗倭能等的了这么长时间吗?而且如今热兵器还是有的,鸟铳都成功仿制出来了,干嘛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