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明朝当官那些年> 第八十四章 天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四章 天授(1 / 2)

锦衣卫南镇抚司中。 “福州禾生双穗,”沈炼低头仔细审阅:“当地知府将方圆八十里土地都围起来,不许耕作。”说着他将眼前的奏报递给了身旁一人:“都督,这个算吗?” 他所称“都督”的人抬起头来,他的五官平平,单看哪一部分都不出彩,然而组合在一起,却不觉让人想要说上一句好威严,好气势,正是权倾天下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 陆炳开口道:“福建双穗或三穗的祥瑞屡次奏闻,皇上估计都习以为常了,我看就不必报了。” 今上嘉靖帝是个有名的酷爱“祥瑞”的皇帝,对祥瑞的痴迷已经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究其原因,因为他一直在“潜心修道”,为了修道都不早朝了很多年,但修道这么多年,别说是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就是普通的大小病都抗不过去,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话说人在干一件事儿老不成的时候,就会陷入自我怀疑,皇帝没信心,只能依靠两样东西在增加信心了。 第一样东西就是身边的道士给他炼制的丹药,让他吃了以后身体燥热,冬天可以不穿棉衣,看似比年轻人还要身轻如燕、火气充足。第二样东西就是各地年年奏报上来的“祥瑞”了。 祥瑞是什么,便是天现彩云,地出甘泉,奇禽异兽、河图洛书等等。这些不寻常且对人有益的现象,自古便被认为,是老天爷奖赏统治者治国有方,功德无量。从汉武帝开始,历来的皇帝都希望用这样的祥瑞来证明自己,何况是以一心求仙尚道而闻名的嘉靖帝,他这样的追求,在朝堂上引发了一阵潮流,十几年前开始,便有人用人工培育出来的“芝山”进献给嘉靖帝,得了无数的赏赐,人们便发现了这条升官发财的捷径,屡屡捣鼓出点什么来,当做祥瑞送给嘉靖帝。比如就有人自己在龟壳上烧字,什么“天生嘉靖皇帝”如何如何的,不知道骗了多少回,总算被皇帝反应过来了,天底下哪儿有那么多祥瑞?真的是仙人将近,给皇帝带来福音吗? 所以嘉靖帝便命令官员按照史书中记载的祥瑞,划分出祥瑞的数量和等级,凡景星、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四;白狼、赤兔为上瑞,其名物二十有八;苍鸟、赤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二;嘉禾、芝草、木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后来品种又不断增加,凡铜鼎、铜钟、玉罄、玉壁等礼器也都列为瑞物。 每年各地奏闻祥瑞,都要先经过锦衣卫进行甄别,而刚才沈炼所说的双穗禾,就是下瑞之一,不过因为福建气候湿热,实际上出现过许多次双穗,皇帝那里也不会像第一次听闻一样惊喜了。 “禾生双穗也就罢了,”沈炼点头道:“我以为不管多少嘉禾灵芝,都比不过学而能文之人,江西分宜就出了个神童,这奏报上说七岁就能制艺了,其文章竟然还得到了当地州府官员的嘉奖。” 神童在中国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江西之盛产神童,不仅是古已有之的事,于今亦大有可观。宋朝时候是出神童最多的时候,因为宋朝最重文教,甚至有四岁孩童通过了天子面试的佳话,鼎鼎有名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就说明那时候的盛况,当然本朝也有的一比,比如说大学士李东阳,在孩童时候能文会诗,聪明过人,名声便通过内侍传到皇宫里,当时的皇帝代宗感到十分惊讶,便宣他进京。当时李东阳才六岁,进了皇宫,皇宫的门槛很高,他人小跨不过去。太监把李东阳双手抱起,李东阳这才过了门槛进了大殿。代宗皇帝由此取笑说道“神童足短”,李东阳不假思索地续道:“天子门高”,得到皇帝由衷嘉奖。 宋朝的神童是15岁以下,能诵经及诗赋、博通经典者,即拜为童子郎。而如今这个江西分宜的神童,不仅是贯通经典,而且是能制八股文,那就更高一筹了,果然陆炳听到之后也是大感兴趣:“我看看。” 陆炳看过之后,神色不变,倒是眉毛稍稍上扬了一些,朱九爷一见之下,就知道这事情肯定有问题。 “都督,”朱九爷很快想明白了:“这孩子是分宜人。” 沈炼也不由得神色一变,至于为什么这个地方让三个人都露出如此神色,乃是因为当朝就有一个分宜出来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首辅严嵩。 从洪武朝到现在,你要说每次大比之年,出了最多进士的省份,就是江西。尤其是洪武、永乐、宣德三朝,江西人基本垄断了三鼎甲和庶吉士的人选,以至于朝中文学之臣尽说赣语,高官显贵皆籍江西。以永乐时候的内阁举例,六个人里,只有黄淮和杨荣不是江西人,剩余四个,都出生江西。 也就是成化时候起,浙江、福建几个省份才慢慢赶了上来,但仍然比不过江西,所以江西官员自成一党,势力最大,而如今赣党之首,就是江西分宜出来的首辅严嵩。 严嵩提拔江西人,这些人大都是铁杆的严党,要是再出来一个江西的神童,还是跟他一个乡梓之地的,就会被严党大肆宣扬江西乃是文教之首,这种“祥瑞”可是难以承受的。 陆炳是严嵩的盟友不错,两人携手做了不知道多少大事,迫害前首辅夏言便是其中一桩。但这种同盟关系是岌岌可危,也是脆弱无比的,今日站在你背后的人,明日就可能冷不丁捅你一刀——想当年仇鸾和严嵩多亲密的关系,如今各自仇之欲死了。 “我看这七岁会制艺的神童,”朱九爷就哈哈一笑:“指不定是当地捧出来的噱头,就像方仲永一样。” 若是对宋史稍有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