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在柯伊伯带的地位,就相当于谷神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位置,都是位列前几位的,比大行星差了些,比小行星大了些,姑且的,就降级为矮行星了。
柯伊伯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处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冥王星轨道内外,这里汇集了大量的小天体,整体呈中空的圆盘形,其密集程度和火木之间的小行星带有的一拼啊!曾经,这里被认为是太阳系的边缘所在,被认为是空无一物的中空状态,自从柯伊伯带被发现,太阳系的边缘就被改写了,继续往外扩大,一直扩到柯伊伯带之外。
柯伊伯带和火木之间的小行星带相较起来,这里的行星个头普遍比较大,有的是冰疙瘩,有的是岩石块体,直径数公里到数千公里不止,而冥王星只是这里的最大行星之一。也许,尚未被发现的柯伊伯带行星中,还有比冥王星还要庞大的。如此的话,把冥王星剔除九大行星之列,就很有必要了,虽然它的发现比柯伊伯带的发现还要早。
和火木之间小行星带一样,柯伊伯带也存在局部密集区和空旷区,密集区是个危险的存在,甚至被认为是太阳系彗星的发源地。
说到太阳系的彗星发源地,另一个地方就不得不提一下,距离太阳更久远,久远到以光年计的奥尔特云。奥尔特云是一个假设的球体云团,就好比一个巨无霸无极限的橡皮球,这个橡皮球太大了,以至于能把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外加柯伊伯带给囊括在里面去,而且尺度比冥王星和太阳的距离大了百倍千倍。奥尔特云距离地球太久远了,太阳的光线抵达这里微乎其微,而反射到地球上的方向更是四舍五入等于零,小到再灵敏的仪器都观测不到。目前,支持奥尔特云团存在的证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彗星。
科学家对某些周期比较长的彗星进行研究,依着彗星的轨道推测,发现长周期彗星的发源地在距离地球一光年左右的地方。于是乎奥尔特星云假说就横空出世了。奥尔特星云要是存在的话,那么它的尺度会很可怕,是一个内外两层的球形壳体,汇聚有百亿颗大小不一的行星,百万千万颗彗星。
如果李二蛋某天驾着库库尔坎号飞到一光年之外,恰好发现了奥尔特云的存在,那就再聊聊,如果他不去的话,那就拉倒了。
长周期的彗星被认为是来自奥尔特云,短周期的彗星被认为来自柯伊伯带。也许,不排除,彗星真的就是这么回事。
奥尔特云是假说,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存在,但是柯伊伯带却被证实了,至今,科学家已经在这里发现了上千颗天体。柯伊伯带的形成,科学家也给出了解释,认为是太阳系形成初期残留物质的集合而成。至于这个解释正不正确,只有上帝才能知道了。
关于柯伊伯带,有个未解之谜困扰着广大科学家,苦苦给不出合理的解释。
柯伊伯带不乏直径上千公里的天体,比如说冥王星,其直径两千多公里。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在柯伊伯带形成直径达到千公里的星体,那么柯伊伯带的总质量至少在地球质量的十倍以上,可现在推测的柯伊伯带总质量尚不及地球质量的十分之一呢。
只有地球质量十分之一的柯伊伯带太阳系“残留物”,能形成直径上千公里的天体,甚至两千多公里的冥王星,是完全不可能的。可现实,这里却真的形成了直径庞大到上千公里的天体,而且数量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柯伊伯带那些消失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质量哪去了?
没有这消失的百分之九十九的质量,柯伊伯带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这个未解之谜,困扰了n多科学家,解释来解释去,也解释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当然,我们相信,柯伊伯带消失的百分之九十九质量不会是凭空消失的,其中必有蹊跷,必有猫腻。现在我们是一头雾水,但当问题解开的那一刻,一切都会豁然开朗。至于谁能解开这个谜底,那就看上帝他老人家的意思了。
冥王星,背阳一面,一个由冰川形成的冰窟窿之内,来自地球的库库尔坎号飞碟暂时停放在这里休整。飞碟周身隐隐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华,这光华成了冥王星背阳一面唯一的亮光了。
库库尔坎号发光,会不会被亚特兰蒂斯人发现?
切,库库尔坎的光华在冥王星上就好比发光的萤火虫,其光亮只能普照那么一丢丢的距离,站远一点距离看都看不到。再者,库库尔坎号藏身在冰窟窿内,就像是一个山洞,光亮穿不出去,就是传出去的些微之光也会被冰川吸收。再者,亚特兰蒂斯的飞碟是在天上飞,离冥王星表面有数百米,数千米的距离呢。
库库尔坎号自愈进行时,不知道要自愈到什么时候。自从李二蛋经手库库尔坎号以来,就从来没有受到过这么大的伤害。今天还算是李二蛋运气好的,以一己之力挑战整个亚特兰蒂斯竟然没挂掉。
李二蛋很困,很累,但他不敢睡觉,他担心睡着的时候亚特兰蒂斯人找到这里,然后把他给杀了。
死在冥王星上,魂都归不了故里啊,只能举目望故乡,两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