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让步。
政治本来就是如此,就是秦始皇,在制造方面也不能随心所欲,明太祖朱元璋强势吧?但他是依靠锦衣卫一步步的消灭他的政治对手。
本朝的大汉帝国,大将军何进为什么会死无葬身之地?那是因为他小看了士人,小看了豪门世家。
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为什么会死无葬身之地?
前车之鉴啊。
还有董卓,如果不是他安排人救了他,此时他恐怕已经死在王允的手下了,董卓手中十几万大军啊,身边有三千虎贲啊,还不是被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
所以胡才不得不小心谨慎,这几年他暗自发展锦衣卫和秘兵,就是因为对付这些士人,当然,锦衣卫和秘兵有所不同,秘兵主要是用以军事,而锦衣卫才是对付士人的利器,而暗影(张让)与豪门士族斗了多年,由他掌控才能更随心所欲。。
而且胡才并不担心张让的忠心问题,他是个残疾人,天下除了人没人能收他,更何况,锦衣卫也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
不过此时锦衣卫隐藏在暗处,胡才觉得还不是暴露的时候,长安的事是迫不得已,不过只要隐秘,相信不会有人发现的。
“赵云,带上三百飞虎卫,随我到邺城。”
胡才在救援黑山军的路上,接到了江政的急报。
邺城的袁绍家人被黑山军的陶升救走,差一点引发流民暴乱。
对袁绍和他属下官吏家眷被陶升救走一事,胡才不是很在意。他既没有打算杀这些人,也没有利用这种人要挟袁绍的意思,救走就救走了,无关大局。他在意的是流民,越来越多的流民。如果冀州流民越来越多,白波军过去的危机就会在冀州重现,那么,他统一河北的计划就会受到影响。
为此,胡才忧心忡忡。
到邺城的路上,流民遍布四野。随处可见饿死的干瘦尸体,惨不忍睹。
胡才忧心如焚,一路上打马如飞,恨不得一步赶到邺城。
伏完等朝中大臣,还有江政和刚刚赶到邺城的关鑫等冀州大吏出城迎接。
胡才早早下马,和伏完等大臣一一见礼。
看到伏完,胡才心里有一种荒谬绝伦的感觉,这一次在安邑的时候,自己上了伏完的夫人,现在看到伏完胆战心惊的站在自己面前,胡才发现伏完的头上绿油油的,好看的小说:。
伏完看到胡才的眼光怪异,有些不明所以。
江政跪地请罪。还没等胡才开口,伏完就开始求情了。“黑山流民蜂拥而下,情况非常危急。江大人能体恤民情,主动开仓放粮予以赈济,处置得非常得当,大将军应该嘉赏。”
胡才顺水推舟,急忙扶起江政,笑着说道:“虽然你有失察之罪,但你能守住邺城,救助流民,也算有功,功过相抵吧。”
回城的路上,胡才、伏完等几位大臣走在一起,商讨冀州局势,对冀州未来几个月可能形成的流民大潮非常担心。
“现在不仅仅是黄河南部流民北上的问题,还有边郡人口南迁的问题。”胡才皱眉不展,把军幕府送来的几个消息一一细叙。
前弄的时候,胡才安排了几十万流民在朔方等边郡,但是这些边郡的人口准备南移,因为这几年,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不少人住不下去了。所以现在边郡有大量的人需要南迁。
西部鲜卑大人邪归逆叛乱应该是大漠狼烟再起的开始。大漠沉寂了几年多时间,因为大漠气候变化,大汉国内战火迭起等诸多原因,大漠上的胡人终于按捺不住,又要开始南下了。
去年的时候,白波军打败了鲜卑人,杀了步度根,但是也因此,白波军和鲜卑人的仇恨越来越大了,所以,秋高马肥之时,就是胡族铁骑南下之时。
为了拯救社稷,重振大汉,白波军将陆续南下,这是现实,谁也无法改变。所以在未来几年内,白波军要想稳定大漠局势,确保大汉对边郡的控制权,难度非常大。没有足够强悍的军队,说出的话谁也不会听。
在目前这种局面下,白波军无力增兵边郡,只能想别的法子,先缓解大漠危机,确保北疆稳定。
“蔡邕,王旭,霍邱等大臣经过反复商议,提出了两条缓解边郡危机之策。一是考虑到边郡冬天越来越长,胡族诸部生存困难,他们打算把投靠我们大汉帝国的所有胡族诸部适当南迁,其中部分胡族诸部直接迁到朔方、云中、代郡、上谷等边郡。二是考虑到边郡人口太多,百姓穷苦不堪,朝廷打算在两年内南迁二十万万人口到冀州。”
“大将军同意了?”伏完急忙问道。
“我要征询诸位大人的意见,然后再回复你们。”胡才恭敬地说道,“我们明天就到邯郸去,和走他们商量这件事。”
“大将军为什么不自己拿主意?”伏完看看他,笑着问道。
胡才苦笑,拱手作揖道:“我胡才有多大本事自己清楚,而且就算我懂国事,这国事又岂能我一人说了算?我还是去打仗吧,治国的事,就依赖诸位大人群策群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