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匆匆过去,转眼别是崇祯八年的二月,改迁户籍的人口开始逐渐稳定下来,南京的中央特派工作组也撤回了京城,然而,另一个不安定因素开始快速滋生。
不满的源头来自松江纺织厂,纺织厂作为一个工厂,首要顾及的便是效率,所以纺纱使用的是三十二轴水力纺纱机(这玩意南宋就有了,记载于王祯:《农书》“农器图谱十四“利用门”与“农器图谱二十“麻苎麻门),而织布使用的是飞梭(这个东西完全没技术含量),两相一结合,生产效率瞬间翻倍,工厂每天出布就能达到三千匹,而价格却比土布低三分之一,
短短两个月就抢占了整个南直隶的棉布市场。
于是,问题来了,纺织厂只能招聘一千名工人,其他靠织布为生的纺织工人突然之间就没了活路,以前的雇主纷纷停产转行,甚至有的直接就破了产,针对纺织厂的不满情绪很快在南直隶发酵。
到了三月,愤怒的人群终于开始发泄自己的怒火,工人们在破产的小资产阶级的带领下,开始冲击纺织工厂,试图将其焚毁,幸好陈可卿也是个老江湖,一直提防着这些人作恶,这才没酿成大祸,不过,生性警觉地他还是立刻向皇帝报告了这一情况。
崇祯一看这情况,立刻给陈可卿传旨,让他化堵为疏,无限制扩大工厂规模。
到了三月下旬,陈可卿开始再次大规模招工,不仅限于工人,那些小资产阶级也被雇了进来,因为他打算开分店了。
四月份,另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汉阳的钢铁厂经过半年的营建,总算是初具规模了。
汉阳钢铁厂的建设总共分三期,第一期要建设三十座炼铁高炉,两座炼钢厂,第二期增建五十座炼铁高炉,三座炼钢厂,到第三期建成的时候,整个汉阳钢铁厂的规模要达到两百座高炉,三十座炼钢厂。
由于明朝时期炼钢的工艺所限(大多使用炒钢),所以最终的产量出铁量巨大,可以达到年产两万吨(明嘉靖十三年,全国铁产量一万八千吨,同一时期欧洲钢铁总产量不过一万五千吨),但出钢量并不多,年产在三百吨上下(关键看工人的技术),到时候这里将是全世界最大的钢铁基地,绝对领先世界一百年啊。当然,那都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现在第一期工程刚竣工而已。
从四月起,汉阳钢铁厂开始投产,年产铁可以达到三千吨,产钢二十吨,这些钢铁小部分供应民间市场,大部分将直接提供给军方使用,崇祯已经开始计划对全国军队进行整编了。
自从上次剿灭江西流寇之后,中央军就一直在稳步推进对京营的整编,去年就已经全部整编完毕,现在,中央军已经有了十万余人的规模,下辖五个师和一个独立特战大队,可以说,崇祯现在已经不怕任何一个人来京城“敲门”了。
不过如此庞大的一直精锐军队,一年所耗也是庞杂,每年二百万两的开支,直接吞掉了所有的海关收入,以至于国库到现在都还是空空如也,内阁已经不止一次的抱怨过缺银子的事实了,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户籍改革一事上,并没有过多说辞的原因,都是银子逼的呀。
为什么内阁这么缺银子?因为学堂。
当年崇祯让魏良卿三年内在全国修缮五百五十座学堂,他自然是不敢违抗,老老实实的修房子,所有的魏忠贤金身像都被他给化成了银子,结果这些银子修完房子还剩了百余万两,魏良卿也是个老实人,直接就交给了户部,当时毕自严管着户部的事,银子还存得住,学堂老师的工资全靠这笔银子支撑着,后来毕自严去了央行,分管户部的钱士升立马就把这笔不在账面上的银子给吞了,大约有五十来万两,去年十月的时候,户部就发现老师的工资发不出来了,不过好在刚收了秋税,左支右度总算把去年勉强应付过去,后面的工资全靠这些被刮了又刮的改迁银子支撑着,要是没这笔银子,估计钱士升连带着钱谦益都已经喝西北风去了。
说到学堂,开办四年来,反响还是很热烈的,中国人对读书的热情自然不用说,当然,这里有个年龄限制,在农村,一般小孩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充当整劳力使用了,所以如果这些孩子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或者不是家庭条件优厚的话,通常会在这个年龄退学,不过这就足够了,崇祯修建这些学堂的目的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扫盲,仅仅是扫盲而已。
学堂的老师大都是不第的秀才,也有少数一心为国的“举人老爷”,这些光荣的“人民教师”同样享受基本工资加奖金的待遇,奖金的多少,就取决于他所在班级的成绩了(有没有很邪恶的感觉?),考试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识字和算术。老师被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固定教授三个类别的学生,毕竟学生的流动性太大,只能采用这样的办法同意教学进度。
这个初等教育系统,独立于乡学县学这类专业学府,直接受礼部管辖,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歧视,毕竟县学里一些老学究的门户之见是相当厚重的。
最后说说张献忠和刘文秀的近况。这两人兵败后一个从四川北上,一个从河南南下,最终却在汉中“巧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