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自恃勇猛非凡的千长在出了王庭之后,便把使者带来的右贤王下达的命令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天可怜见,右贤王当时所下达的命令,真得只是让他们去查探一下突袭而至的汉军,具体有多少人,又有多少战马。根本就没有想过让他们去和汉军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因为卫青派出去的斥候马队人数就是以千人小队为一个整体,当时,那些拼命跑回王庭的匈奴游骑也正是这么告诉右贤王的。虽然这些游骑无法越过这些千人斥候马队,可是,他们却可以大致估算出每一支斥候马队的人数。因此,这也是右贤王一下子派出三个人千长的原因。
假如,这一次,右贤王只是派出一个千长的话,他们一旦遇到那五支汉军斥候千人马队的任何一支,与之相邻的汉军斥候千人马队便会及时赶过来增援他们。到了这个时候,千长一看到形势对自己不利,肯定会立即撤退。
可是,这一次一下子就来了三个千长,这就给了他们敢于和五支汉军斥候千人马队交锋的胆气。
由于这三个千长所率领的队伍,是直冲着卫青的大部队而来,因此,他们分别遇到了位于这五支汉军斥候千人马队的中间三个。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汉军提前制定战前计划的好处了。
卫青在制定这个以五支汉军斥候千人马队为开路先锋的计划时,早就把他们会遇到的一切情况,一一罗列了出来,而且,卫青通过同众将以及这五支先头部队领军正副小将商议,事先总结了出了好几套方案。
在突然遭遇匈奴人数量相当的骑兵时,每一支斥候千人马队,不是立即与之交战,而是一边与他们在阵前兜圈子,一边派人通知另外四支马队,并立即将情报告知离先头部队只有五里左右远的大军。
如今的汉马,全都还没有来得及改良的战马,不但在耐力上比不上匈奴马,就连速度上也逊了好几稠。毕竟,这些年,文景之治中,汉军在于匈奴人的交锋中一直都是处于守势和劣势,这种情况下,汉军的策略就是修好边郡的城池和长城,而不是在野外与匈奴人正面交锋,因此,忽略了马匹的重要性。
不是说汉朝的前几任皇帝和汉军都不重视马匹,而是说,他们将战马生生养废了。
不过,吸取了前几次的经验之后,这五个由斥候精锐所组成先头部队,他们所骑的不但是从汉马中优中选优选出来的良马,而且,也做到了没人三匹战马。
再加上经过这次突袭路上围剿,这五支斥候千人马队,不但杀了不少匈奴人的游骑,还顺手屠戮了一些在沿途放牧的小部落。他们从这两方面得到了不少匈奴人的良马。
尤其是中间靠右路那一支斥候千人马队,他们的运气就极佳,在半道上,让他们遇到了一个五百人大小的部落,经过一番突袭之后,他们不但剿灭了这个部落,而且,还让整支部队有三分之二的士兵都更换了坐下的战马。
这件事,把其他四个斥候千人队羡慕得不得了。
因为,汉军不论是在马术和战力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与匈奴人这三支千长骑兵迎面撞上之后,那三支斥候千人马队迅速一分为二。
主将带领一半人马窜到了对方的右边,而副将则带着另外一半人马窜到了左边,这两支汉军既不与之进行正面的交锋,也不任其随意向前或者逃脱。就像两片牛皮膏药似得,生生贴着他们的对手,打又打不得,赶又赶不走。这就让这三个千长憋屈极了。
用了大概半个时辰的时间,最外侧两路斥候千人马队把他们的消息传递了回来。那两路并未遇到任何匈奴人,因此,这个时候,位于中间左右两翼斥候千人马队的主将和副将迅速按照之前制定好的应对策略,做出了调整。
用数字来表示这五支斥候千人马队的编号,从西到东,依次为斥候一队、二队、……斥候五队。
具体的做法是,这个时候,斥候一队和五队正在全力向斥候二队和四队所遇之敌赶了过来。
而二队和四队已经分成的那两个五百人的队伍,那两支离中央比较近的小分队则在得到确切的敌情之后,立即抛下当面之敌,向着正中央的那一支匈奴人千长队伍直冲过去。
于是,在前锋线上,便形成了两个一千五对一千的战场,以及一个两千对一千的战场。当然,想要靠两千人汉军就全歼这一个千长匈奴部队,根本就不可能。
这个时候,就该公孙敖发挥作用了。
这一次,卫青把公孙敖亲自带在身边,自然是想他的这个义兄能够跟着自己一起立功。不过,考虑到公孙敖的脾气和秉性,卫青虽然答应公孙敖做大军的前锋,可是,真正在前面打前锋的却是那五个斥候千人马队。公孙敖这个前锋之后在后面做一做扫尾工作。
不过,当前面的斥候千人小队遭遇强敌或者数量不大,可以他们的能力无法解决的敌人的时候,就有公孙敖立即率军增援他们。
公孙敖手下的士兵足足有万人,而且,都是优选出来的郡中精锐士兵,他们坐下的战马虽然不及那些斥候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