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狼王黑点> 十九 桃源旧事(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十九 桃源旧事(上)(1 / 1)

这次,宋玉与大家商议后,确定了桃花源的管理理念:张布带着墨家弟子,负责各种技艺,除了老人和小孩,男性青壮年都得参加劳动,概莫能外;陶然带着道家弟子,负责劳动成果的分配;宋玉带着诗家和儒家弟子,负责小孩子的教育,各种书籍的收集、整理和编辑;织棉麻、做衣服等女工活,则由诗曼带着女人负责;陶蠡带着家仆,负责到外面买铁器等制品,为大家提供劳动和生活用具。

他们还模仿陶朱公当年的做法,把成年后的青年人分为两支,一支留在桃花源,另一支去外面发展,两支通过姻亲保持着联系。这样做,一是杜绝了近亲繁殖,二是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让原本闭塞的桃花源,在生产工具等实用性方面,仍然与外面世界,保持着同步。

为了控制动物的数量,与森林中的动物和平共处,大家决定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只集体性地狩猎两次,闲时则捕鱼吃。为了保持动物的正常繁殖,他们的渔猎活动,完全遵循“不打怀孕的动物,打公不打母,打大不打小”的规则。

捕获的鱼或动物,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拿去换成钱,买大家必需的物品。陶蠡卖掉家产换来的金锭,除了施工和赞助大女儿,其余的全部作为专项基金,提供给桃花源到外面创业的年轻人使用。

陶蠡的家里,有一本《计然之策》,是陶朱公亲自抄写的,来到桃花源以后,陶蠡抄写了很多份,给大女儿一份,其余的准备送给离开桃花源创业的年轻人,让他们做生意时,有圭臬可循。

这些年轻人,只有在外面混得风生水起,桃花源遇到困难时,他们才有能力,帮助里面的人度过难关。这样一来,解决了桃花源可持续发展的难题。

桃花源的人口不多,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与周围的动物和谐相处。大家固守在安宁详和的地方,避开了外面社会的诱惑、纷争和贪念,彼此坦诚相待,相敬友爱,并怡然自乐。

后来,孟光在宋玉的邀请下,也来过桃花源,他见桃花源这片净地,在墨家、道家、诗家、儒家弟子的努力打造下,充斥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出尘之气,不由大为欣赏。

此时的孟光,已过了知命之年,年轻时澎湃的入世热情,早被现实冲淡了,他只好认命,开始安贫乐道。

孟光在桃花源住了很长时间,其间就儒家经典,经常与宋玉等人交流,大家彻底地摒弃门派之间的成见,成了知己。

家庭方面,宋玉主动地提出,为了让岳父这支陶朱公的后人,能够薪火相传,夫妇俩与诗曼的姐姐、姐夫商议后,两家决定各选出一个儿子,跟着母亲姓陶,这一举动,使陶蠡很感动。

陶蠡最后的几年,一直是在桃花源度过的,他话语不多,默默地支持着桃花源的诸多事务,得到了大家的尊重。陶蠡离世前,拿出了一本《陶朱公兵法》,对宋玉说:“这是我们先祖陶朱公隐居江湖后,总结整理的一套兵书,它借鉴和引用了《太公兵法》、《吴子兵法》、《孙子兵法》等,又结合了《计然之策》的一些谋略,加上一生的心得,才厚积薄发地写出来的。这本书,只留给齐国范氏和楚国陶氏两本,可惜后人都热衷于做生意,一直没有派上用场,才流传到我的手中。我把这本《陶朱公兵法》给你,希望把它传给合适的人,无论自己的子孙,还是外姓子弟,只要用得其所,不辜负先祖的一番苦心就行了!”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宋玉在武l源见到了道家的黄石公,被其仙风道骨所吸引,两人相见恨晚,很快成为了至交。当宋玉知道,黄石公是一位难得的伯乐,善于相面识人时,就将《陶朱公兵法》,交给了淡泊名利的黄石公,委托他相机行事,交给可以信赖,又有胆有识的年轻人。

陶蠡去世了,张布取得诗曼和宋玉的同意后,对这位给桃花源作出巨大贡献的长者,采用了独特的树葬。张布在桃花源西面的山上,在高处找出最大的松树,发现松树的树干,需要十多位成人才能合抱。在松树向着桃花源的一侧,大约三人多高的位置,大家用木工工具,竖向锯下一块棺椁盖板形状的木板,接着在树干上掏出棺椁形状的空位,再将陶蠡的尸身用丝帛包裹起来,竖着放了进去,最后盖上木板,用松香封住了缝隙。

随着松树缓慢地生长,棺椁盖板与松树缝合了,陶蠡最终与松树融为了一体。张布解释说:“这样的话,陶蠡大哥就可以站在高处,欣赏着山下的原始森林,沅江的美丽风光,还能看着子孙后代,在这片世外桃源永远地繁衍下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