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第509章 哪来的臭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9章 哪来的臭味(1 / 2)

郑静是荥阳郑氏的偏房所出,虽然地位和嫡女没法比。

但是荥阳郑氏是天下闻名的世家,即使是偏房出来的女孩,在勋贵之中也是抢手货。

年芳十四的郑静到现在都还没有许配人家,不是因为她不漂亮,不是因为她出身还不够好,也不是因为她有什么特别的其他缺点。

纯属就是郑家在待价而沽!

今天是一个长安城富贵女子之间的诗会,是太原王家在京城的一处宅院中举办,五姓七望当中,适龄女子基本上都会来参加。

虽然没有男子出席,但是这里的一切仍然会很快的传到各家勋贵的耳中。

哪家姑娘怎么样,各个做家长的,心中都会慢慢的形成一个印象。

然后再结合自家子侄的情况,锁定合适的婚配对象。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时代是不讲究自由恋爱的。

除了河间郡王这种少数开明的父母会尊重子女的想法,其他人的婚配,基本上是父母定下来的。

至于有没有感情,那就只能等到结婚后再培养了。

反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没感情也得好好的过。

勋贵之间,往往都是政治婚姻,感情怎么样不重要,只要联姻了就行。

所以别看这么一个看似娱乐一样的诗会,其实蕴含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郑静一大早就起床了,自有丫鬟端来清水漱口洗脸。

然后她便在梳妆台上,对着铜镜开始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

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

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

郑静的铅粉就专门掺入西域香料,是贵族之中流传最广的迎蝶粉。

花了一刻多种敷完铅粉,郑静开始摸“红粉”,也就是胭脂。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

“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到了汉朝的时候,张骞带回胭脂之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当初梦雨摸胭脂的时候,张华还小小的惊讶了一把。

没想到一千多年前的化妆技术就已经这么的高超了。

不过,有些事情,不管是大唐,还是一千年以后,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女人的化妆时间,总是超出了男人们的想象。

一会会就好,一会会就好,这个一会会,已经和相关部门一样神秘,搞不懂到底是多久。

郑静涂抹完了胭脂之后,就开始画黛眉了。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甚至还有“张敞画眉”这样的闺房轶事。

居然眉毛这么重要,郑静自然也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对应。

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为推崇。

为了让柳眉更加好看,郑静非常讲究的来了个“削发露额”,而且还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样,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随心所欲。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

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

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柳眉柳眉,也不知道到底是指柳树的形状还是早年用柳枝画眉。

眼看着太阳已经升的老高,郑静的化妆才完成了一半,接着点额黄总算是快了一点。

点额黄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

再接着画面靥、描斜红、点朱唇。

在爱美女性看来,“女人永远缺少一支口红”,古人对口红的喜爱从《唐书·百官志》中可见一斑。

书中记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

能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