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崇祯八年> 第三章 改变战略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 改变战略(1 / 2)

朱振卿坐回到椅子上,沉思起来。不得不承认,明末最具战略眼光以及军事才能的人非洪承畴莫属。崇祯中后期,正是洪承畴以及卢象升、孙传庭的苦苦支撑,大明才多活了几年。如果没有这几人,早就土崩瓦解了。 但历史上的崇祯是个急性子,他也看出来流贼才是危害大明江山的最大祸害,但急于求成,一再下旨催逼洪承畴,令他限期克贼,几个月之内就要彻底消灭掉全国几十万已经形成强大战力的流贼。这让兵力捉襟见肘的洪承畴疲于奔命,接连丧师。最后于松山大败,葬送了明军的主力后投降满清。 流寇之所以难以剿灭,其特点就在于流动。避实就虚,官兵势大他们就跑;守备力量弱他们就攻破城池大肆劫掠。 其中尤以闯贼高迎祥最强。高迎祥部下多蕃汉骑兵,兵甲犀利,勇悍亡命,擅长突击。并且经过长期与官兵对战,经验丰富。作战时号令严明,对阵时既能保持阵型不乱,又能以步兵埋伏而以骑兵冲锋。 而洪承畴所辖兵马一般为马三步七,阵战时虽然不会轻易战败,但流贼见事不可为会迅速撤退,官兵只能眼睁睁看贼离去而毫无办法。对付骑兵的办法唯有以骑对骑,洪承畴的奏章里也隐约透露出这方面的意思,但生怕落下畏敌怯战的名声,所以不敢正面提出。 想到这里,朱振卿心里一动,想到了后世名声很大的一只骑兵------关宁铁骑。这只以骑兵为主的勇悍之师战斗力没得说,但军纪败坏,辽东将门现在已成尾大不掉之势。这点从崇祯二年建奴破关兵围京师时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祖大寿竟敢在袁崇焕被捕后擅自带兵弃敌而去,不顾建奴大军还在威胁京师,不顾皇帝的安危,可见其内心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但现在大明朝廷并未显出要亡的样子,各处的兵头明面上还是不敢公然不听调遣,只是耍一些小手段阳奉阴违而已。看来当务之急就是要有一只能压服四方的可用之兵。如果有一只战无不胜的强兵在手,那下面那些骄兵悍将就会服服帖帖。谁敢违抗朝廷,将会有被剿灭的风险,眼前的荣华富贵会烟消云散。毕竟谁敢以手下的几千兵马去对抗一国呢?流寇只是一些吃不上饭的泥腿子而已,这些世家将门根本瞧不起他们,也不屑与他们为伍。 “王承恩,传旨给兵部,调祖宽,祖大乐,李重镇,吴三桂所部,克期南下。祖宽,李重镇部归属五省总理卢象升麾下节制。祖大乐,吴三桂部归五省总督洪承畴麾下节制。” “另外从内帑中拨饷银各20万两给洪承畴,卢象升。皇帝不差饿兵,告诉他们,朕就这点家底了,让他们省着点花!但不能拖欠克扣官兵饷银!朕会派人核查,让他们好自为之!”王承恩应声而去。 朱振卿琢磨着,是不是给洪承畴,卢象升写一封密旨。内容就是要改变以往急于寻求灭贼的战略战术,要徐徐图之。当然,这个缓图并不是无限期拖延,因为另一个心腹大患还在虎视眈眈。虽然皇太极现在心里隐隐约约有了对大明江山的野望,但在绝大多数奴酋眼中,大明就是块肥肉,逮住机会上来撕咬一口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 所以说,缓图只是给洪承畴和卢象升更多从容布置的时间,一旦抓住机会,还是要彻底剿灭流寇。因为朱振卿知道,最后灭亡大明的就是这些现在不成大气候的流寇。 想到这里,朱振卿吩咐道:“来人,笔墨伺候!“ 殿外闻声小跑进一个十几岁的小黄门,来到御案前,动作麻利的把笔墨纸砚铺好,然后研好墨,弯腰把御笔呈到朱振卿面前。朱振卿赞许的看了他一眼,接过笔沾好墨汁后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小黄门麻利的跪倒,答道:“启禀皇爷,奴婢名叫李二喜,年已15岁。” ”家是哪里人氏,为何进宫啊?”朱振卿没有马上书写,而是饶有兴致的问道。 “好叫皇爷得知,奴婢家是北直隶昌平人。崇祯二年建奴破口,昌平遭了兵灾,奴婢父母哥哥都死了,只剩一个妹妹。奴婢带着妹妹,和乡亲一起逃到京师后就留了下来。后来建奴离去,乡亲们都已返乡。因奴婢家无余产,以前也是租种他人的田地糊口。现在就奴婢和妹妹,她当时才5岁,无力耕种,所以留了下来。奴婢年岁还小,没有力气去打工养活妹妹。幸好碰到有心人指点,才去势进了宫,有月薪能养活妹妹!” 朱振卿心下惨然:“那你妹妹呢?你在宫里,平日里无法出宫,她幼小年龄,如何活得下去?” ”回皇爷的话,那个指点我进宫的好心人收留她做了个义女,奴婢每月开支后,都会出宫一次,把钱给她送去。” 朱振卿默然半晌,说道:“起来吧,以后好好做事,就跟着王承恩吧。” “谢皇爷恩典,谢皇爷恩典!”李二喜边起身边高兴的回道,跟着皇爷的贴身太监,那可是前途一片光明,至少有人罩着,不会再被其他太监欺辱。 朱振卿开始写旨意。密旨不同于其他圣旨,当然要亲自写。尤其是这种基本上否定了自己前期战略思想的密旨,尽量不能让旁人知晓,以便维护皇帝的尊严。虽然灵魂来自后世,但承袭了这句身体的前期所有的功能。崇祯帝还是很有文采的,并且书法尤为人称道。 斟酌一会,朱振卿开始提笔疾书。与其说是圣旨,不如说是密信。一刻钟后方才写好一封,然后又写了一封,内容大致相同。 大约半个时辰后两封密旨写罢,李二喜接过,然后待墨迹干透后,捧起放于御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