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比勒和冯.冯克当然不知道那是一支由精锐组建起来的坦克部队,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这是苏联人不愿意放弃英国人和美国人援助的坦克,于是随便安排一些坦克兵就把它们派上战场了。
于是,他们还可以推导出这支部队的训练不充分,原因是他们没有多少时间训练甚至还不熟悉这些英式、美式装备的使用。
甚至还有维护不当、两种坦克无法协同等等其它方面问题。
因此,他们认为德军装甲部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支装甲师击溃。
他们也正是这么做的,因此他们在对俄近卫坦克第2旅的战斗已成定局的时候,就将第7装甲师分出来对付“英、美式装甲师”。
“知道吗?”冯.冯克少将在坦克里用步话机里兴奋的向部下们喊道:“我们要对付的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坦克,是的,这些家伙把坦克送给了俄罗斯人。知道这些坦克曾经在哪里与我们的军队打过仗吗?非洲!我们的非洲军团一次又一次击败了它们……我们同样也能做到!”
接着,在行军时冯.冯克少将就将各型坦克的外形及性能向全体坦克乘员做了个简单的介绍。
其中许多德国坦克兵其实对“玛蒂尔达”坦克并不陌生,原因是驻法英军曾经装备过“玛蒂尔达”与德军打过仗,而第7装甲师恰恰是与英军打过仗的部队。
“它的装甲很厚,但速度和火力却很弱!”有部下回答:“我们在法国与这款坦克交过手!”
“那是‘玛蒂尔达1型’!”冯.冯克提醒道:“敦刻尔克之后英国人改进了这款坦克,他们称它为‘玛蒂尔达2型’,不过你说对了,它虽然有所提升,但性能特点正如你说的那样,装甲厚而火力不足,所以我们要利用速度进攻它们的侧后!”
“或者与它们近战!”
“是的,或者与它们近战!”冯.冯克同意这个观点。
原因很简单,在坦克战中要进攻目标坦克并不容易,即便是对付速度很慢的“玛蒂尔达”。
因为当德军坦克绕道转向侧面时,“玛蒂尔达”坦克只需要转一个弯改变自己的方向,于是又是正面装甲面对德军坦克。
甚至极端情况下,“玛蒂尔达”坦克还可以像刺猬一样围成一圈,这样一来任何部位都是无法击穿的正面。
所以,如果不是坦克比敌人多得多而且占据先天优势的话……就比如刚才,两个德军装甲师对苏军一个坦克旅,再加上一个漂亮的伏击,于是在苏军完全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就能攻击到T34的侧后装甲。
但现在却是一个不满编的装甲师对一个坦克旅,而且苏军还有准备。
想要攻击其侧后装甲就只有近战,也就是闯入敌人坦克群中展开混战……这样的战斗对德军是有利的,因为德军坦克速度快且坦克乘员互相间配合好,步坦协同也更好。
至少冯.冯克是这么认为的。
所以,冯.冯克此时已打定了主意,如果没那么容易威胁其侧后的话,就应该当机立断选择近战。
“发现目标!”这时开在前方的先头部队向冯.冯克少将报告道:“距离一千米,一点钟位置!”
冯.冯克少将马上就从炮塔里钻了出去,然后举起望远镜朝先头部队报告的方向望去。
果然,他看到一支坦克部队正缓缓的朝他们相向驶来,他仔细分辩了下,然后一颗悬着的心就彻底放了下来……那些的确是“玛蒂尔达”坦克而不是T34。
此时的他已经对T34有心理阴影了,只要不是T34,冯.冯克认为对于他的装甲师来说都不是什么问题。
更何况,这些英式、美式坦克都是隆美尔的手下败将,隆美尔能打败它们,他当然也能打败它们!
“继续前进!”冯.冯克大声下令。
另一面的苏军也同时发现了德军坦克,于是整个队伍马上就紧张了起来。
“他们来了!”加夫里洛夫中校大喊:“保持阵形,按训练时的做法战斗!”
加夫里洛夫中校显然有些紧张,因为他以前从不会像这样命令……一个团长,他更应该指挥整个部队或是让营长把命令传下去,但他现在却冲着士兵大喊。
不过这似乎并不奇怪,因为这是近卫坦克第1旅首次使用英、美坦克与敌人作战,虽然有了火箭筒后理论上这种战术是可行的,但谁也没有真正的验证过。
又等了一会儿,随着扎哈卡维奇中校一声令下,M3中型坦克就开火了。
这倒不是扎哈卡维奇中校紧张,而是原本就是这么计划的……M3中型坦克75MM炮有远距优势,同时它的速度更快,即便是有停下开火这个过程也能轻易的赶上“玛蒂尔达”。
“轰轰”随着一阵炮响,几排炮弹就飞向德军坦克群。
苏军包括苏军坦克兵在内都不对这些炮弹抱有希望,原因是它们瞄准起来并不容易(75MM炮射界窄,几乎只有正对着敌人才能瞄准),所以M3中型往往会需要调整车身朝向再瞄准这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