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历史,其实很短。
它是伴随科技的革新而出现的。
那么,在电影没有发明出来之前,人们也能享受到类似的娱乐吗?
答案是肯定的。
只不过那会儿没有技术可以记录影像,只能看现场。
但,不管方式如何变化,人们看的,一样是剧情,一样是表演。
以前的人追星捧角儿,如今的人,也追星捧腕儿。
只是那时候交通慢通信难,表演者的技艺多为师徒相传,一个戏班排好一出戏,哪怕就在一个省辗转演个几十年,依然新鲜。
如今通讯日益发达,科技更新换代很快,表演者的培养模式变了,对剧本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更大了。
一个剧组聚集在一起,戏演完了,电影上映了,碟片发行了,就不会再演第二次了,等到新的剧组筹备起来了,人们又聚集到了一起,不过人员组成,再也不会和上一个剧组一模一样了,剧本,也是不一样的了。
不管这些东西怎么变,对于演员来讲,不管何时,对演技的要求,都是一样的。
人们形容一个人演技好,最高赞誉就是:“某某某真是把某某某演活了!”
演员与剧中人,是两个不同的人,想要让人觉得不出戏,甚至入戏,就需要演员赋予角色神魂。
怎么减弱演员自己的存在感,完美演绎一个角色,考验的就是演技。
如今的电影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大概有两个流派。
简单点讲,一派为技术流,一派为体验派。
所谓技术流,钻研表情、动作,钻研表演技巧,学习前辈经验,分析剧本要求的人物内核
总而言之,做一切技术上可以达到的事。
技术流的表演到了巅峰,演员能较好掌控成片质量,也能很好的在每一份工作之间切换状态,也就是俗话说的“演戏稳,出戏快”。
技术流若想塑造一个经典角色,就必须做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到了片场,灵光一闪,也许就是经典。
那何为体验派呢?
演屠夫,就去当屠夫,演老师,就去当老师
通过实践,把演员的状态,转变为剧中人。
剧中人是我,我就是这个角色。
一切演绎,皆是本色出演。
这样的演员挑剧组,挑合作演员,出戏慢,容易精分,容易情绪崩溃,一旦翻车,也许一辈子下来,除了留下一部经典,什么也留不下来
但他们的角色,有灵有肉有神有魂,个个出彩。
林艺上辈子行程超级紧,她没有功夫当一个体验派。
走技术流的路子,许多准备工作可以交给助手交给经纪人,她自己需要做的只是背台词揣摩角色。
她自认自己演技很不错,那是以技术流的标准来看。
回忆一下这辈子几部戏,她的表演都是求稳。
稳稳当当不出错,偶尔一两场,因为各方配合得当,就能呈现超出想象的好结果。
因为她在拍戏的时候,知道这是假的。
她是在照着某一个标准来干活。
看着台上抹着花脸全身披挂看不出本来面目的演员,听着周围的人低声哭泣,会想起总想往朱素清脸上落的眼神,林艺猛然间明白了许多。
在技术方面,她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以说得上是个优秀的演员。
但她却缺了一股灵气。
她无法稳定的给角色注入灵魂,并赋予角色独特的精气神,也无法在表演的同时,展现自我。
她做不到不管演什么,大家都觉得她就是什么,也做不到她一出场,大家都知道她是林艺,却又不会出戏。
这就注定了,她不是一位顶尖的演员。
难道朱素清的意思是,要她向体验派靠拢?
还是别有一番技巧?
真要做个体验派,以这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她要是过两年毕业了,依然产量超低,这辈子怕都是别想红了。
林艺猜想,朱素清的教导,肯定是在她的基础上,提升她的灵性,而不是让她改变行事风格。
那她会怎么做呢?
林艺想着这些事,思绪飘得越来越远。
也不知过了多久,察觉周围的人纷纷站起来,她这才意识到,已经剧终散场了。
“睡着啦?”
家里人都忙,两个小的又坐不住,肖老太太过来听戏,大部分时候都是和朋友来,或者独自一人来,像这样拉着个年轻姑娘陪着,还是头一回。
“没!就是听不大懂。”
“哈哈~听不懂也没关系的!唱得好的,哪怕你听不懂,也能感受到戏里的喜怒哀乐!”
哪怕看不清演员的面目,哪怕听不懂他们的台词,也能感受到演员传递的情绪吗?
好的表演,应该如同音乐。
表演者有国界,有不同语言不同样貌,但情绪,却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