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英雄传奇任谁听了不是热血沸腾?或许老王是为郑纬地著过传记的人,所以在描述这些细节时,十分生动:“不到一个月,南方诸道的叛乱火焰便被郑纬地将军一个人扑灭了,使帝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而北方皇帝陛下与鞑靼的战斗也开始了。小哥须知,当时我国殷实富强,兵强马壮,在与鞑靼的战争中,是有着不小的胜算的,虽然鞑靼趁着我朝新皇初政,国疑飘摇之时悍然入侵,但同时,这也是刚刚亲政的皇帝陛下摆脱强臣影响,建立自己威信的大好时机。”
“战争初期,大明军队捷报频传,少年天子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军事才能,连挫鞑靼军队。开平卫一役,皇帝陛下一举将鞑靼军队击溃,至此北境尽复。但年轻的皇帝要的还不够,他要像太祖,要像成祖一般,将大明国土推到更远更远的地方。于是他下令追击,将鞑靼残敌尽数歼灭。”
苏寅皱着眉问道:“鞑靼人来去如风,怎么追得上?”
老王喟叹道:“皇帝也是凡人,毕竟免不了志得意满,才下令追击,并且将张首辅时期的武将全部留守,派出的都是自己新提拔的亲信武将,而其中还有不谙军事的天子近宦。这些所作所为,不用老夫多说,小哥也该明白是为了啥。”
“正是天子这般急功近利和用人不明,才导致了后来那场震惊全国的惨败。皇帝新胜,便派出了两路大军,一路由大同往北,一路由开平卫往西,将兵锋推向大漠。领大同那支军队的便是那阉人李元茚,此人若是好好领着军队北上,便能在鞑靼人遁走之前完成合围,没想到他为了领军经过家乡想要炫耀一番,便绕道蓟州,从蓟州又北上,如此一来,两军未能形成合围,让鞑靼逃之夭夭。鞑靼人派人给他送去不少东西,他为了逃避责任,便又将年轻将领洪凌率领的一路大军的动向和皇帝所在泄露给了鞑靼人。如此一来,鞑靼便用三千轻骑,避开两路大军兵锋,直扑天子所在开平卫。此时开平卫一带防线守军都已派出追杀鞑靼溃军,正是空虚之时,鞑靼人三千骑兵轻而易举便能拿下开平卫。天子震怒,命令两路大军回师救援……”老王却突然没了声音。
苏寅附耳仔细听了许久,隐约听到那边捶胸顿足的懊悔愤怒。老王颤着声音,悲戚道:“谁知,谁知,阉人误国,这李元茚蠢材啊,他在葫芦口遇到了鞑靼人的伏击,仓皇之下不顾十万大军自己便逃了,十万大军,便这般如同鸿毛一般葬送在了葫芦口。”
苏寅道:“那洪凌将军率领的一支军队呢?”
“那支军队插入了鞑靼内部,但在听到另外一路大军全军覆灭的消息,便立刻回师援救开平卫的天子。等到杀回开平卫之时,鞑靼人已经携着新胜卷土重来,数万军队包围了开平卫。那李元茚却还向皇帝进谗言,声称洪凌将军未能及时配合才导致一路大军的覆灭。皇帝盛怒之下,便将刚刚千里迢迢赶回救援的洪凌将军给砍了……”
老王的话语又一次顿住了,苏寅也是心有悲戚,小人误国,当真可恨。过了许久,老人才平复心情,缓缓开口道:“北方战局再一次陷入被动,此时身在南边的郑将军已经得到消息。便率领着刚刚收服的一万多人星夜赶往北边。”
“这回皇帝亲自接见了他,因为郑将军已经显示出了他足够的能力,便是天子垂青也不嫌逾越的能力。皇帝将兵权全部交给了郑将军,一切事宜皆由郑将军做主。”
苏寅道:“皇上便是这种时候也不忘削弱相派势力吗?”皇帝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了之前名不见经传的郑纬地,也没有再次启用张首辅留下的武将,的确是有些草率和不够坦荡。
老王默然,算是默认,又道:“拿了兵权之后的郑将军,第一件事,便是将李元茚斩首示众。这件事上,皇帝为李元茚求情,但郑将军没有答应皇上,也许祸根从那时起便已经埋下了,但那已是后话。当时,将李元茚斩首之后,三军弹冠相庆,军心重新凝聚起来,而郑将军将要面对的是接近十万的鞑靼精锐骑兵,而自己手中,只有刚刚从大漠杀回的四万余疲军,从南方带回来的万余乌合之众,朝廷精锐都被李元茚尽数葬送。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郑将军当时的情形大抵便是这般。”
“事到如今,便只有向鞑靼求和了。这般言论一时间在军中甚嚣尘上,无数奏折像雪花一般堆到皇帝的书案之上,面对这般情势,皇帝也有些难以决断。这时候,郑将军又一次站了出来,在天子之前,慷慨陈词,大明何以立国?大明何以能够由南统北,驱逐鞑虏?太祖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从中华大地赶走,成祖定都bj,便奠定了大明的魂,永不屈服,便是堂堂正正将首度放在首当其冲,便是要四方蛮夷见识我汉家天子的胆魄。自太祖始,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今日言求和者,都该死。”
恐怕苏寅不知道,那边的老人沟壑纵横的脸上已经爬了两行浊泪,但他能从老人略微发颤的语气中听出来自豪与感动。
“皇帝羞愧不已,颁下旨意,再有言苟且求和者,死。另一道旨意发往了bj,若是此间开平卫战役皇帝不幸战死,便另立皇帝。君臣同心之下,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