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张煌言看着南京城被金声桓和王得仁搞的乌烟瘴气,怎奈二人受光武帝信任,他也毫无办法。 能活到现在的前明老臣,都是比较滑头的。他明面上什么也不管,不和金、王二人争权,暗地里却写信给张名振,要他先不要进攻福建和广东。 张名振手下人马过少,无法在实力上跟金、王二人对抗,只有联合外部力量,才有能力重新夺回对朝廷的控制权。 福建郑成功过去收留过他们,和他们有过交往,如果能够说服郑成功背弃永历,投靠光武,则足以对抗金、王。 但郑成功太了解朱以海这个人了,知道他还不如永历呢,根本没搭理张煌言的示好。 张煌言就又偷偷派人联系李成栋。 李成栋受郑成功欺负,永历又不给他做主,心里有气,说动他另换门庭还是有希望的。 李成栋在广东经营多年,他不可能扔了广东北上对付金、王,反而要求张名振和他南北夹击,先帮他灭了郑成功,然后他就收拾军队,北上南京勤王。 张煌言收到张名振的报告,心说只要李成栋有活动心思,这事就好办。 他又写信给李成栋,让他明面上反正,承认光武政权,然后张名振就可率军入福建,帮他对抗郑成功。 同时,他又告诉郑成功,李成栋已经答应归顺,你若是仍旧保永历,我们就是敌人了,朝廷将派兵攻打你。 郑成功不愿意保光武,就把这事告诉李定国了。 李定国一琢磨,想不自相残杀,恐怕是不行了。他必须迅速首先解决掉孙可望,然后和郑成功一起,东西夹击李成栋,灭李成栋之后,北上灭光武。 他把这事奏明永历帝,永历没主意,既然是为了光复大明,那就干吧。 于是,李定国集合大军,向广西边境靠拢,一场“窝里斗”的战争,就要拉开序幕。 这时候,北京的多尔衮在干什么呢? 唉哟,这位皇父摄政王这阵子有点惨了。 徐州会战,清廷大半主力被王烁灭了,黄河以北那些投降的汉官就开始活动心眼儿了。 王烁的密探四下里活动,到处策反,就如满清当年在辽东策反明朝官吏一般。 多尔衮一看,这么着黄河以北也保不住,他不得不出动京师八旗,在大军威胁之下,将许多有了明显不对劲的地方汉官罢免的罢免,治罪的治罪,然后换上满人官吏。 满人官吏有治理地方才能的太少了,烧杀抢掠他们拿手,治理百姓那就外行了。 于是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四下里都不安宁了,百姓被满官闹的无法生存,只能聚啸山林为盗,再加上一些不忘前明的反清义士从中煽动,到处揭竿而起。 满清朝廷,除了北京城,就没有一个安稳地方了。 幸亏索尼保住四万兵马,迅速出击,把山东一带的起义很快镇压下去,山西有阿济格重兵防御,也很快平静。 多尔衮则命济尔哈朗带兵镇压河北直隶的反抗。 满清兵残暴,起义是镇压下去了,百姓也基本给杀光了,四下里横尸遍野,一片荒芜。 就这么个情况,也难怪多尔衮顾不上徐州这边,只能由着他们自生自灭了。 关键是,这么个搞法,没了汉人种粮食供养他们,还能不能守住黄河,抵御王烁的进攻? 多尔衮犯愁啊,内阁那些满汉大臣也犯愁。 黄河以北恐怕是守不住,北京也够呛,最好就是退回辽东,好好经营,待中原再出现前明那样的机会,咱们再杀回来。 有王烁这样的统帅,这种机会还会有吗? 多尔衮这个气,让你们给我想办法守住中原,你们这都出的什么馊主意? 退回辽东就安生了?王烁要打到辽东呢?我们再退回萨尔浒。他要再打到萨尔浒,我们再退回赫图阿拉老城。 最后没地方退了,我们干脆就肉袒出城,投降王烁得了。 这主意还用你们出吗?真是一群废物! 关键时候,他还得指望汉人。洪承畴给困徐州城里头了,回不来,他只好去问范文程。 自打清军潼关失利之后,范文程就忧心忡忡。他看的远一些,知道王烁就是大清的克星,和他硬碰硬不行。 所以,他才主张将清军主力退回黄河以北,集中兵力,再次整编,以图抵御王烁向中原发展。 多尔衮不听他的呀,非要和王烁决战中原。决战的结果,没打之前他已经料到了。 他眼看着清军走向灭亡,心急上火,很快病倒了。多尔衮召集内阁会议,他因病未参加。 内阁一般大臣,鸡说鸭讲,没一个主意听着管用。 多尔衮越听心里越烦,匆匆结束内阁会议,去范文程府邸探病,顺便问问这老家伙,看他有什么高明主意。 范文程此时只有五十四岁,年纪还不是很大,只是着急上火,偶感风寒,说话走路没力气,却挡不住他思考。 听说皇父摄政王亲自来了,范文程勉强支撑,由家人搀扶着,亲自到中门迎接。 多尔衮指望老家伙出主意呢,显得格外客气,还是让他到床上躺着去,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床侧,两人攀谈。 范文程感动的热泪盈眶,一再称谢。 多尔衮让他不要客气。国家到了危急时刻,关系到倾覆,还是先说国家大事吧。 当初大清主力尚存,和王烁以黄河为界,再跳动着南明和王烁争夺长江以北,大清或者从中渔利,还有保住中原半壁江山的希望。 到了如今这个份上,范文程也是回天乏术,没辙了。 他知道,以多尔衮的性格,他肯定不会接受退出北京,重回辽东的现实,说这个等于没说。 这几日在家养病,他就是在思考,如何再集中兵力,保住黄河防线。 如今多尔衮